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集资1.3亿元造科考船 可满足全球无限航区作业需求

浙江渔民“焊”出大洋科考梦

    完成喷漆的科考船船体分段(绿色部分)。

    造船厂工人在工作中。

    “滋啦……滋啦”尖锐而持续的啸鸣声传来,浙江温岭松门镇腾龙造船厂里,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工人手拿焊枪,在烈日高温下劳作,强光浓烟间,伴随着炽热焊花的每一次飞溅,“钢铁巨鲸”的筋骨又更完整了一些。

    这是一艘完全由民间资本建造的大洋级科考船,投资者是台州30多位渔民。据了解,这艘初始投资1.3亿元的科考船于2025年3月17日正式开工,将于6月底安放龙骨,计划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下水试航。

    闯海多年,30多位浙江渔民为何决定建一艘科考船?

    对大海有种不一样的执念

    今年50岁、有着30多年闯海经历的蔡云杰是30多位渔民的牵头人。

    2024年年初,和一位朋友聊天时,蔡云杰偶然了解到,目前国内科考船欠缺,深海探测受到制约,“海底有各种宝贵资源,却没法掌握得一清二楚,当时听得我热血沸腾”。于是,他冒出了造科考船的念头。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蔡云杰认识了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王浩召,进一步了解到,当前许多高校开设海洋科学专业,但因为科考船数量不足,有学生直到毕业都没有机会出海科考。

    闯了半辈子海,蔡云杰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听到他要造船的消息之后,多位渔民积极响应。“我和他们说,不一定赚钱,但大家还是决定加入。”蔡云杰告诉记者,自己老家石塘镇好多渔民都六十多岁了,也想参与进来。

    最终,30多位渔民筹集了1.3亿元。蔡云杰告诉记者,1.3亿元只是初始预估费用,后续可能还要再追加几千万,造好后维护保养、船员工资等也都需要钱,“估计一年要一两千万”。他坦言,自己也不想让投资的渔民们亏太多钱,希望能够“回本”,但预计时间会比较长。

    “听到我要造艘科考船给国家作贡献,大家都觉得很骄傲很厉害。”蔡云杰说,家里人都很支持自己,孩子也觉得自豪,“说不准以后乘我的船出去,发现了什么科研成果,就写到了课本里呢”。

    要造就造先进的科考船

    “既然要造,我们就要造先进的科考船!”蔡云杰说。据悉,该船采用长艏楼与反向穿浪型船首设计,总长82米,满载排水量3500吨,续航力10000海里,自持力大于60天,满足全球无限航区要求和深远海作业能力,搭载单波束测深仪等先进的海空潜立体探测设备,可全方位服务海洋资源勘探、海底测绘、生物采样等科研活动。

    “科考船与商用船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搭载许多先进的科考设备,这使得整个船体的空间规划完全不同。”腾龙造船厂总工程师、负责此次科考船项目的章绍山告诉记者,在前期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不同的科研需求,留出各种科考设备的放置和操作空间。

    他举例,这艘科考船的电缆大概有8万米,因为设备多,所以电缆长度也很长,“普通的商用船有三四万米就不得了了,几万吨的船才四五万米”。除此之外,要实现无限航区要求,还要考虑几十人在海上的生存,涉及燃油舱、淡水舱等。

    据悉,这艘3500吨位的船,有22个压载水舱,其中部分是技术水舱,用于调节船舶航行稳定性。“普通商用5000吨的货船,只有八九个,游船最多也就十几个”。章绍山表示,压载水舱越多,调节船的稳性能力越强,不过制造起来难度也更大。

    章绍山指出,从抗风浪性能来看,远洋科考船和所有的远洋船差不多,但两者存在一个很大的区别——在科考船的中间,有一个名为月池的区域。

    他介绍,这是一种贯穿船体甲板至船底的垂直井道结构,核心功能是通过与海水直接连通的空间实现科考设备在恶劣海况下的安全布放与回收,“因为可以看见月亮的倒影,所以叫作月池”。

    有科考船才能更好走向深海

    “要真正向海洋迈得更深、更远,科考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平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东海实验室海洋机电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家旺教授指出,对国内高校来说,科考船欠缺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推进,对于科考船只的需求愈发迫切,“很多单位想去,但是没有船”。

    他分析,首先,造一条科考船的成本高周期长。船建成之后每年运维的投入不少,更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运营。另一方面,当前科考船在国内各大研究机构的分布并不平衡。他告诉记者,国家每年也会有一些“共享航次”,相关部门会征集科考船给全国科研机构使用,有时会象征性收一定费用,但价格相对便宜。

    “对于没有科考船的高校来说,如果有科研项目需要,会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一个航次,整个航程可能一两个月,而你的项目会安排在其中的某一个航段。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候协调起来会有些麻烦。”陈家旺说。

    在陈家旺看来,对于做海洋研究的人来说,科考船是人类深入海洋、解锁地球最后疆域奥秘的钥匙,也是开展海洋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平台,更是推动海洋学科发展的关键基石。“船都没有,怎么走出去呢?海洋研究如何做得更好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浙江能有这样的民间力量去造科考船,为海洋科研作出一些努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更好走向深海,才能更好地开发挖掘海洋资源,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海洋话语权。”陈家旺认为。

    综合《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