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爆的是“苏超”,那你听说过“机超”吗?
6月28日晚,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内,一场主角为机器人的3对3足球比赛格外引人注目。这既是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场测试赛,也是国内首场全自主3V3(3人对战3人)AI机器人足球赛。参赛队伍纷纷展示出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让观众过足“科技瘾”和“体育瘾”,也为全球综合性人形机器人大赛足球项目提供技术验证。
这场足球赛看似简单,对“铁头铁脑”的机器人来说却不容易。
接近五六岁小朋友的水平
机器人自主进行比赛
在当日的争夺战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laze光炽队、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Power智能队、清华大学火神队、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四支战队,为场内外观众奉献精彩对决。
机器人运动员的表现虽然可圈可点,但是赛场上不时有小插曲出现。比如在护球的过程中,同一赛队的三名机器人队员全部挤到了足球周围,互相阻挡影响了进攻速度;有的球员在行走过程中突然摔倒,然后自己爬起来继续比赛;还有机器人在摔倒后“受伤”较重,需要抬下场紧急“治疗”。
在比赛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更加自主、灵活,像人类运动员一样依靠自己的“大脑”完成开球、防守、进攻、起脚射门、开角球、补位、摔倒爬起等一系列动作,让这场比赛更像一场真正的人形机器人运动项目的比拼。
比赛过程也比较流畅,无论是球员犯规,还是罚球、点球、开球等,都没有太多“卡顿”。对此,赛事负责人窦静表示,实现这一观赛目标是赛事保障的最大挑战之一,“要保证比赛的连贯性,现场就要尽量减少判罚。减少判罚的前提有三道门槛——机器人具备自主避障的能力,实现自主决策、自主站立,这些关键节点都为比赛的流畅性、激烈性提供前提条件。”
尽管比赛激烈,观赏性较高,但参赛队代表和专家认为,现在的机器人足球队员仅接近五六岁小朋友的足球水平,能够自主完成一些技术动作。
机器人倒在赛场动弹不得
担架员成了最忙的人
人形机器人摔倒在了足球场,动弹不得。两名人类担架员匆忙跑上场地,将“受伤”的机器人抬上担架,转移至场边休整。
这样略显滑稽的场面,在当晚的比赛中频频上演。机器人或贴身“肉搏”后摔倒,或自己不经意间失去重心。以至于有观众调侃,担架员才是足球赛上最忙碌的人。
不过,这些机器人球员并非所有情况下倒地即瘫痪。有时,它们能较为迅速地鲤鱼打挺般恢复站立,重新投入对抗。最终获得冠军的清华大学火神队的队长王与时现场告诉记者,机器人偶尔无法自主起立,主要与倒下的姿态有关——一些姿态可能会卡住身体关节,使得爬起的算法失效。
和此前宇树科技格斗比赛依靠遥控操作不同,这次足球赛完全依赖机器人的AI策略自主运行。一旦比赛开始,参赛队员需上交操控手柄。四支进入半决赛的队伍,均使用北京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旗下的T1机器人。决定不同队伍球技水准的,是运行机器人的算法。
算法能力影响到机器人在球场上的进攻和防守表现。有的机器人能快速定位到足球,穿越防守,完成一脚射门。有的机器人球员则出现队员互撞倒地,或无法在对手赶过来防守前将球踢出,丧失进球契机。
现场解说提到,目前机器人虽然四肢较为发达,但头脑仍不太聪明,缺少传球配合,让观赏性打了折扣。在加速进化公司看来,人形机器人需要先成为四肢健全的人,再成为认知健全的人;四肢健全后才能更高效获取数据,适应人类生活环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采集数据训练大脑,实现认知健全。
未来要达到人类足球水平
还需在软件上下功夫
现在中国机器人足球队员在国际上达到什么水平?举例来看,在RoboCup德国公开赛上,清华大学火神队以9:0大胜东道主德国Sweaty队,拿到了RoboCup德国公开赛冠军,也拿到了RoboCup新加坡公开赛的冠军,这类似于人类足球的欧洲杯和亚洲杯。
如果把人类世界杯冠军比赛视为满分10分的比赛,现在的机器人足球赛能打几分?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加速进化公司创始人程昊认为,现在机器人足球队员接近五六岁小朋友的足球水平,能够自主地完成一些技术动作,比赛则是1—2分。但是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10分的机器人足球赛将加速实现。
程昊举例说,在一年前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决赛上,机器人的行动速度非常慢,基本上是0.5米—0.6米/秒的速度,而且每一个机器人后面都有保护人员,防止机器人摔倒,但在踢球过程中,机器人还是会经常摔倒。但是一年后的现在,机器人足球队员快速发展,在3V3的比赛中不需要任何人保护,行动速度达到1米/秒以上,摔倒后自主起身。“一年的时间里,机器人进化速度非常快,现在的比赛可能是1—2分的水平,预计用不了5年就可以达到10分的比赛水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laze光炽队指导老师秦宇飞认为,目前机器人技术拥有不错的硬件条件,但是在运动控制技术、大脑决策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更大的挑战在于软件编程方面,特别是AI。未来要实现机器人足球世界冠军与人类足球世界冠军匹配,更多地需要在软件方面进行突破。”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