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98岁李茂明奶奶的后脚跟创面已经痊愈。若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们持续3个月自发接力上门为她换药,后果不堪设想。
老人四个子女都七八十岁了
3名护士主动请缨上门换药
今年2月份,李奶奶因泡脚意外烫伤,左小腿感染形成四个巴掌大的深度创面,送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时脓血水直流,皮肤水肿得发亮,若不规范处理会有截肢风险。
作为高龄患者,李奶奶代谢缓慢且皮肤屏障脆弱,烫伤后每隔一日就要到门诊换药。棘手的是,年近百岁的她不便频繁外出,其四个子女也都七八十岁了,自顾不暇。面对持续就医问题,老人犯了难,一度打算放弃治疗。
“病人来不了,我们可以去。”了解到李奶奶的消极心态,烧伤门诊护士长陈红梅当即拍板:成立换药小组,上门换药。
三医院烧伤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每日门诊换药量近300人次,再派专人外出换药,压力不小。
关键时刻,曾祥春、邓晖、林虹3名护士主动请缨,表示可以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并组建起“百岁老人换药群”。
每次上门,值班护士都不忘线上“接力”,拍摄创面恢复情况后,在群里同步当日操作,换药用物、药物、注意事项等均向下一班交代清楚。
风雨无阻三个月未曾间断
老人和护士竖起拇指“盖章”
“奶奶,我要出发了,再过半小时就给您换药咯,怕疼就先吃颗糖放松一下。”3月27日12时,电话嘱咐完李茂明奶奶,烧伤科护士曾祥春就拎着一个微波炉大小的药箱走出医院,箱里塞满纱布、盐水、鞋套与数种敷料。
老人家住积玉桥,距离市三医院约有5公里。当天武汉下着暴雨,前往地铁站的路上,她匆匆吃了两口饼干当作午餐,为的是趁午休的2小时赶到老人家里清创换药。
换药前的第一个动作是用镊子揭下伤口上的细菌生物膜,以防感染。剥离这层膜如撕开新鲜娇嫩的葡萄皮,力度大了会扯着肉,动作慢了清不干净,每次耗时近30分钟,全凭指尖的精细功夫。
“我轻轻地,您痛了就说。”操作前,曾祥春都会轻声抚慰李奶奶。包扎完毕,她总会竖起大拇指:“今天又好多了!”李奶奶颤巍巍地抬起拇指点赞,并靠近护士的指头“盖章”。
近百天的守护藏于细节。有次上门,邓晖发现老人因腰椎病只能坐着睡觉,而久坐会生压疮。结合科室开展的家庭延续性优质护理工作,她立即示范“微翻身”技巧,并教家属用三角枕和斜坡枕垫在老人的腰椎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加快伤口恢复。
“医院对老人的关爱,让我们很感动。”李奶奶的外孙胡斌告诉记者,从3月到6月,经历了寒暑,3名护士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从未间断,常常下夜班后还赶来换药。天气好,她们就坐地铁上门;遇上暴雨,就自费打出租车。
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爱心马拉松”跑了三个月
6月底,这场历时三个月、30次上门的“爱心马拉松”抵达终点——李奶奶的伤口完全愈合,开始结痂。6月29日,家属专程送来锦旗道谢。“我们从未想过放弃任何一个患者,只要还有希望,就全力以赴抓住。”陈红梅表示,当高龄、行动不便成为越来越多老人面临的现实困境,这类“爱心马拉松”传递的远不止专业伤口护理,更是对“老有所依”的温暖回应。
记者赵萌萌 实习生郑伊杰 通讯员张素华 汪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