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区径河街道沿海社区党委书记 魏晓敏
【案例背景】
沿海社区成立于1998年,因建成时间较早,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环境“脏乱差”等共性难题,楼体陈旧、绿化缺失、黄土裸露、休闲设施匮乏等现象突出,影响居民生活品质和社区整体面貌,成为基层治理难点。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社区重点工作之一。
【治理办法】
打造凉亭,建立议事平台
社区打造凉亭为“多功能议事平台”:一方面作为居民休闲场所,另一方面成为社区“微议事厅”。这种创新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会议室议政”到“凉亭恳谈”的形式转变,从“干部说居民听”到“大家事大家议”的模式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态度转变。
党员带头组织,居民自愿参与,先后协商解决了宠物扰民、垃圾分类等多项社区难题。这种开放式议事模式降低了参与门槛,提高了决策透明度,使民主协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让“小凉亭”撬动了“大治理”。
共建共管,建设“共享花园”
面对绿化缺失问题,社区党委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创新采用“三共”工作法:共建——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共管——划分责任区,居民认领维护;共享——制定《花园公约》,规范使用行为。
这种模式产生了多重效益:环境效益上,裸露黄土全面消除;社会效益上,培育出多支社区园艺志愿者队伍;文化效益上,重塑社区共同体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协作,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形成“我的社区我负责”的良好氛围。
硬化地面,铺就便民“舒心路”
地面、道路老旧破损,是老旧小区常见现象。对此,社区党委通过“三步工作法”确保改造实效:精准摸排——网格员走访收集居民诉求;科学规划——邀请专业团队设计排水系统;质量监督——组建居民监理小组全程参与。改造后的健身区面积扩大,增设防滑处理、夜间照明等便民设施,使道路、健身区使用率提升,居民出行更加安全、舒心。
树桩座椅,体现社区特色
树桩座椅,展现了社区“小而美”的改造智慧。社区党委运用“四性”原则:实用性——满足休憩需求;美观性——采用仿木纹设计;生态性——保留树木生长空间;经济性——单个成本控制。这种微改造投入小、见效快,日均使用超百人次,成为社区打卡点。
这种改造体现了社区更新不必大拆大建,要尊重自然生态,实现人文与自然和谐,注重文化赋能,在细节处体现社区特色。
增设晾杆,解决“烦心事”
乱晾晒衣物,不仅影响美观,更存在安全隐患。对此,社区采取“疏堵结合”策略:前期调研阶段,召开听证会收集意见;方案设计阶段,兼顾采光、隐私、美观需求;后期管理阶段,制定“晾晒公约”。最终,安装起整齐、有序的晾衣架,既解决实际需求,又维护了社区形象。
【成效与启示】
“微改造”体现幸福感
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组织和党员带头示范,全程参与社区改造,切实解决居民身边的烦心事,党群关系更加紧密。
改造后的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绿植葱郁、花园亮丽、道路平整、设施完善,整体品质实现质的飞跃。居民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改造后的场地便于出行健身,规范晾晒区解决生活难题,休闲树桩座椅提供休憩空间,大大增强了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此外,通过共建共享花园、凉亭议事、共同维护环境等活动,居民互动增多,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此次治理实现了环境改善、服务优化与社区融合的多重目标,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实习生张斯诺 通讯员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