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在夏日的热浪中,7月7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升高,雷雨多发,空气湿度逐渐增加,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三伏贴使用、腹泻治疗等话题,为公众健康过夏提供指引。
【发布】
不是人人都适合三伏贴
三伏贴作为中医“冬病夏治”的代表疗法,近年来广受欢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王凤云介绍,三伏贴适用范围包括受凉以后就容易发作或者在冬季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但三伏贴不是人人都适合。
儿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0.5小时到2小时为宜,要密切观察孩子皮肤反应情况,如果有过敏要及时停用;老年人使用三伏贴时,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必要时咨询医生;孕妇禁用三伏贴;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愈合能力比较差,所以他们在贴“三伏贴”时要密切观察皮肤的破损情况,一旦有问题要及时停用,并咨询医生。
夏季蚊虫活跃,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颖提醒,蚊子能传播多种疾病,要注意灭蚊防蚊。尽量不给蚊子留产卵场所,如家里的盆盆罐罐加盖或倒扣放置,填平自家院子或周边的小水坑、小水洼等。此外,使用纱窗、纱门、蚊帐防蚊,下水道使用防臭防虫地漏;进入家里前轻轻拍打身体驱赶蚊子,大量出汗后及时洗澡换衣;在室外工作、旅游时,最好穿浅色长袖长裤。
腹泻问题,夏季高发。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指出,多数情况下,腹泻的发生与肠道内环境紊乱密切相关。补充益生菌对于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内环境紊乱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近年来,每逢暑假,医疗美容就迎来一波热潮。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王永前提示,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要充分了解医疗美容项目的风险和实际效果。前往医疗机构、使用正规的产品和器械,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但不建议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手术。
【相关】
小暑至,觅清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虽未达酷暑巅峰,却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蒸腾的热气催促着人们寻觅清凉之道,避暑消暑的智慧由此而生。
古人解暑的方式多样,诗词中有诸多记载。“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描绘了古人享用冰镇果蔬的惬意;“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则道出了寻觅清凉之地的悠然。这些智慧历经岁月沉淀,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夏日生活,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催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解暑传统。
清晨的上海市练塘镇水田里,茭农们弯腰在密密的绿叶丛中摸索,镰刀轻挥,“咔嚓”一声,饱满的茭白便落入身后的竹筐。茭白被称为“水中人参”,是当地消暑的天然珍品。“茭白清热解毒,可以清炒可以油焖,生吃更香甜,做法可多哩!”茭农钱老伯说。以当季水生时蔬入馔,是水乡人家应对暑湿的饮食智慧。
千里之外的宁夏南部,八方游客在六盘山寻得一方清凉。得益于高海拔与丰茂的植被,这里夏季平均气温仅18℃,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山脚下冶家村的特色民宿,游人如织。“随着气温持续攀升,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避暑。”巧媳妇庄园负责人冶三成介绍。漫步山间小道,微风拂面,送来沁人心脾的凉意,将炎炎酷暑隔绝于青山之外。
在素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吐鲁番,烈日炙烤大地。巷口的杏皮茶摊上,琥珀色的茶汤在铜锅中流转,这道特色饮品由杏干、葡萄干、红枣等干果精心熬制,再加入冰块,瞬间化作一杯酸甜沁凉、生津止渴的解暑佳品。“杏皮茶,凉快的杏皮茶!”叫卖声里,游客们排起长队,只为这一口化解“火洲”干燥酷热的滋味。
从江南平原的时令馈赠,到西北高山的天然清凉,再到火洲盆地的特色茶饮,不同的“清凉之道”,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地域风情画,也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哲学。
【提醒】
不要轻信这些“网红医生”
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提醒,警惕某些“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
胡强强表示,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是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请大家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按照相关规定,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复诊。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大家可以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服务’栏目查询全国医疗机构信息。”
胡强强介绍,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