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双柳长江大桥:多设一个弯 绕道一公里

只为涨渡湖湿地公园万鸟翔集

    成群的白鹭在巢中栖息。

    幼鸟正在练习飞翔。

    一只苍鹭带着幼鸟小心地探水觅食。

    白鹭在湿地公园追逐。

    白鹭在湿地公园嬉戏。

    6月28日,双柳长江大桥进入钢梁施工阶段,远处就是涨渡湿地自然保护区。

    6月24日,彭晓彬在涨渡湖湿地观察鸟类生存状况。

    小学生展示自己在湿地观察各种鸟类的写生。

    6月28日,雨后的“水上森林”,池杉繁茂,群鸟啁啾,鱼儿欢腾,生机盎然。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双柳长江大桥项目设计负责人彭晓彬,再次来到位于武汉新洲的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鸟儿们在这里安宁地栖息,感觉很欣慰!”

    作为武汉“东大门”的重要交通枢纽,双柳长江大桥项目2016年动工。为了这座桥及其接线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彭晓彬来过涨渡湖不下十回,但他依旧会为眼前的这片生态奇观动容。

    “这座大桥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态环保要求高!”彭晓彬介绍,首先,长江就是一个环保水域,此外,大桥接线北边有涨渡湖,南边鄂州有七迹湖,还有“江豚湾”……这些生态因素叠加,让专家学者有更多环保考量。

    早在大桥项目设计论证阶段,一份上千页的环评报告,就详尽记载了双柳长江大桥沿线的江、湖、河、渠及鱼、鸟、草、树等生态数据。让彭晓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改线”的经历。

    2018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专家学者对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大桥接线工程能不能离涨渡湖再远一点?!”而此前,方案已经历上十版调整。

    随后,设计人员和专家们再次来到涨渡湖现场踏勘。他们深入湿地保护区腹地,满目是一个接一个鸟窝,小鸟安睡,大鸟飞翔。守护这片安宁,成为大家的共识。

    这次特殊的造访之后,项目进度推迟了3个多月,大桥接线设计多了一道弯——在有限的桥位资源中,尽量“往外撇”,远离生态核心区,周边道路互通设计也随之调整,大桥全线长度增加近一公里,工程造价与设计难度均提升。

    更细致的生态补偿措施以及施工方案被制定出来:沿线增加声屏障,降低噪声干扰,为防光线刺激鸟儿们的眼睛,声屏障表面采用磨砂材质……

    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陈诚介绍,目前,主桥进入钢梁施工阶段。接线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大桥预计2026年通车。

    如今,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200多种、数万只鸟儿栖息繁衍,其中,不乏“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

    记者金振强 夏琼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