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血压计、联络卡、服务日志随身背

热心“马大姐”的神奇“小布袋”

    马春荣(右一)为独居老人量血压。

    马春荣(右一)和“帮帮邻”志愿服务队队员上门看望空巢老人。

    马春荣(左一)是独居长者的“贴心女儿”。

    多年前,一部名为《闲人马大姐》的电视剧曾风靡街头巷尾。在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临江港湾社区,也有这样一位“马大姐”。清晨7时,家住15栋的马春荣会穿着红马甲,拎着一个灰色小布袋准时出现。布袋里装着血压计、常用药和一些手写便签,这是57岁的马春荣十余年如一日的“标配装备”。

    作为社区“帮帮邻”志愿服务队队长,她在这个棚改小区被居民亲切地唤作“马大姐”“马闺女”。

    布袋里的

    “救命档案”

    “邬爹爹,今天血压138/82,比上周好多了!”马春荣的布袋里,那台自费购买的血压计已更换过三次袖带。给邬长才老人测量完血压后,马春荣临走时还不忘叮嘱:“您是不是一把吃的降压药啊?不能这样一下子吃五六种药,不同的药要隔一段时间。先把药先吃了,隔个20分钟,再来吃早饭。”

    曾经在药店工作的马春荣,比常人更懂血压数值背后的危机。去年寒冬,她在为83岁的李婆婆例行测量时,发现血压飙升并伴随呕吐,立即启动“急救三部曲”:喂服应急药物、拨打120、狂奔至小区门口引导救护车。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就可能脑出血。

    这个被磨出毛边的布袋里,还装着20多本手写健康台账。每本都记录着各个老人的用药时间、过敏史和子女联系方式。“陈婆婆的降压药要饭前吃,万爹爹的胰岛素必须冷藏……”这些细节,她倒背如流。网格员陶静翻着泛黄的记录本感叹:“这哪是台账,分明是救命档案。”

    病床前的

    “临时女儿”

    在8栋居民胡桂枝老人家中,电视机遥控器上贴着一张泛黄的流程图,红色箭头标注着“按三下换台”。为教会82岁的胡奶奶使用网络电视,马春荣连续五天上门教学,最后发明了这个“老年版操作指南”。现在,老人能熟练收看网络电视节目,逢人就夸:“我家马闺女比说明书还明白!”

    3栋的陈世英婆婆骨折卧床期间,马春荣的布袋里还多了个保温桶。每天清早,她先到菜场选购新鲜筒子骨,再回家用砂锅小火慢炖两小时。“马丫头炖的汤,骨头都酥了。”陈婆婆抹着泪说。三个月里,没拿过护理证的马春荣,硬是靠着药店工作经验完成了伤口消毒、康复按摩等专业护理。

    从“3到51”的

    温情裂变

    “帮帮邻”志愿服务队于2013年组建,如今这支队伍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51人,每名成员都复制了马春荣的“三件套”:血压计、联络卡、服务日志。志愿者涂丽婕展示手机:“马队长教会我们互联网+服务,现在能帮老人预约挂号。”

    她和社区志愿者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社区创新“424工作法”:四帮(帮学会、上门帮、随时帮、邻里帮)、二助(助力困难家庭帮扶、助力邻里文化培育)、四心(安心携手共渡难关、知心陪护促进健康、暖心服务心灵护航、精心组织丰富生活)。

    这套方法让临江港湾从“陌生人社区”变成全市闻名的“互助样板”。

    暮色渐浓,那个红色身影又出现在6栋单元门口。“张阿姨,该测血压了”,马春荣拎了拎手中的布袋。

    这个承载着十年温情的容器,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如同她留在社区里的印记——不耀眼,却足够温暖。

    通讯员万晶 实习生何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