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 朱张桥 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 刘心悦
【案例背景】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江汉区民权街道王家巷社区位于沿江大道与民生路交会处,常住人口3400余人,居民大多为航运企业退休职工。长期以来,社区面临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资源调动不充分等治理难题。
【治理办法】
精心培育,筑牢合伙根基
社区党委以“有组织抓规范、有规范抓创新”为思路,为社会组织长效赋能注入动力。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搭建了“航吭百脑汇”基层治理创新平台。
通过协商议事、组建“能人团”“帮帮团”,广泛招募社区“合伙人”。现已建立囊括应急达人熊迎春、治理达人陈正祥等100余人的“能人库”,为基层治理提供内生动力。
依托“航吭百脑汇”平台,社区创新推行“五荟工作法”——政策宣传荟、居民议事荟、多彩活动荟、时间银行荟、共建共享荟。年逾七旬的治理达人游进,退休后创立工作室,历时三年多方协调,使40余年未通天然气的长航宿舍迎来“烟火气”。
社区还形成“发现骨干—赋能骨干—组建团队—孵化组织”的培育链条,孵化特色性、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21个。其中,琪心社工室与华航大楼自管队主导的“邻里守望 共筑幸福”楼栋微治理项目获区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航运人微公约”获评“2020年武汉市优秀居民公约”。
花样合伙,精准破解难题
社区党委把握居民需求,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以灵活合伙模式化解高频治理难题。
近邻社——一群六七十岁的“小老人”主动照料八九十岁的“老人”,提供助医、助洁、助行、助乐等服务。针对冬季老人健康需求,制订上门送医计划。社区党委将闲置空间打造为“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精细化服务。
社区通过“航吭百脑汇”平台,组团解决公共事务,如共享电动自行车棚的建成。“航吭百脑议事会”达成疏堵结合方案:火焰蓝应急队巡查安全隐患、活力橙帮帮团链接规划师提供技术支持、党旗红先锋队引入监理师全程监督。在琪心社工室统筹下,居民代表全程参与,建成可容纳百余辆电动自行车的共享车棚,根治了“充电难”顽疾。
琪心社工室举办4次公益集市,联动健康咨询、科普宣传、老年关怀等资源,为居民提供义诊、维修等服务,惠及千余人。这种联动机制催生了聚合社区、社会组织、党员群众、共建单位智慧的“航吭联盟”,并孕育出特色文化IP“王小航”。如今,居民们围坐制作糕点,共叙“航运情”,其乐融融。
规范激励,保障合伙长效
王家巷社区落实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以长效机制强化社区合伙人规范管理。实施提交申请、社区确认、街道审核的“三级程序”,对准入进行审批并颁发“社区合伙人”标牌。建立年度评估复核机制,对不达标或未履约的“合伙人”执行退出。在引导合伙人团队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与指导。依据规模、成员构成、服务对象与职责进行定位划分,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服务质量。
每年开展金牌社区合伙人、合伙项目评选。“优秀合伙人”可竞选社区“大党委”成员,“金牌项目”享有政策、资金支持,激励合伙人参与社区治理。华航大楼自管队的“邻里守望 共筑幸福”项目打造楼道文化,组织议事会,开展志愿服务,连续5年被评为“金牌合伙项目”。
【成效与启示】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如今,王家巷社区的基础设施从无到有,新增停车位180个、适老化设施23处;居民注册志愿者由87人激增至530余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65%跃升至92%。
王家巷社区的成功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定盘星,需求导向是指南针,机制创新是助推器,文化认同是黏合剂。未来,社区还将继续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品牌,通过“合伙议事”解决“居民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