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大手拉小手”19年不间断

大学生志愿者给娃上“防溺水课”

    活动现场。

    武汉晚报讯(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黄静瑜 实习生谢欣然)“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发现有人溺水后,该怎么做?”……炎炎夏日,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11日,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来到武昌区东湖路社区,向社区儿童传授防溺水安全与急救知识。

    在“我是小小急救员”课堂上,志愿者系统传授安全知识:从如何识别池塘、深沟等危险水域,到熟记未成年人防溺水“六不准”原则;从溺水后的自救技巧与科学施救方法,再到心肺复苏(CPR)的完整操作流程……

    围绕防溺水“六不准”原则,志愿者展开教学: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无家长/成人带领,不到水边玩耍;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不盲目下水施救;不在上下学途中下河、塘、沟、渠等危险水域玩耍。

    “看到有人溺水,应该怎么办?”互动环节,志愿者提出问题,孩子们踊跃抢答,有人说“喊人帮忙”,有人说“找救生圈”……志愿者总结:发现有人溺水,未成年人不能贸然下水营救,而应向附近的成年人呼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向救援人员说明落水人数、地点等信息。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则应根据其状态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如果溺水者有意识,要做好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溺水者无意识但呼吸平稳,应将其翻转为侧卧位,清除口鼻中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保暖;如果溺水者无意识、无呼吸,脉搏微弱或消失,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尽快把溺水者送往医院。

    现场,志愿者们还让孩子们分别组队,进行心肺复苏模拟练习:找准胸骨中下段的按压部位,通过音乐辅助,让孩子们掌握100—120 次/分钟的按压频率,再到人工呼吸时的气道开放技巧,反复示范、逐一纠正动作。孩子们化身“小小急救员”,在玩偶与人体模型上模仿、练习,力求动作规范。

    在情景模拟环节,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急救员”,一人扮演“患者”,在志愿者与“玩偶助理”的帮助下,依次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清创、热射病防护等操作,课堂氛围持续升温。参与者小轩说:“真有意思,我也学会了急救技能!”

    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安昊介绍,协会目前有48位学生志愿者,分别来自基础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中南医院)、社会学院、法学院。今年,已是协会“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开展的第19年,日常开展活动频率为每月1至2次。每逢寒暑假,协会会组织实践队和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特长,走进武汉多个社区开展防溺水主题安全教育活动,“我们希望在家门口办防溺水课堂,把安全种子撒进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