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杨娟娟 通讯员王敏 张全录)“走了26年弯路,总算找到了真凶。”昨日,41岁的柳先生从武汉市肺科医院康复出院,回顾26年就医路感慨不已。
1999年,柳先生因反复咳嗽咳血被诊断为“肺结核”,此后他陆续进行了多轮抗结核治疗,病情却始终反反复复。病历显示,患者最近一轮治疗是今年上半年,他接受了6个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然而病情仍无起色。
6月底,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全国道德模范杜荣辉听柳先生诉说就诊经历,感到惊诧不已。她详细翻阅患者26年来的就诊、检查、治疗资料,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柳先生的治疗方向出现了问题。随后,杜荣辉认真查看柳先生的CT片,很快从中发现端倪。
杜荣辉说,这些CT影像粗看上去确实与结核病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特殊之处——扩张的支气管集中在肺中央,也被称为中央型支扩,而病灶影像沿支气管伸展,呈现出手套状。这些特殊的表现,让她想到一种少见的肺部真菌感染“变异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她介绍,变异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一般都有哮喘或囊性纤维化基础病,在此基础上,吸入曲霉菌过敏导致发病。巧合的是,柳先生也恰巧存在哮喘基础。最终,在多重检查证据的相互印证下,柳先生被确诊为变异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对症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迅速好转。
杜荣辉介绍,变异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在影像上很容易与结核混淆,但“哮喘基础+中央型支扩+手套征影像”特点,足以暴露它的真面目。她提醒有哮喘基础病的患者,如果肺上疾病久治不愈,应及时排查是否叠加了曲霉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