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当年轻人立志要逛100个菜市场

“菜市场漫游指南”浏览过亿 为何他们爱上了这烟火气

    广州东山肉菜市场的“彩色走廊”。

    菜市场的标语网感十足。

    越来越多菜市场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

    新华社发

    “走进广州天河区国六宝肉菜市场,早餐店热气腾腾,肉菜档口不时传来吆喝声。这里,有赶着吃完早餐开工的上班族,有拎着拖车来买菜的老人家,也有骑着电动自行车的外卖小哥,为大家的口腹之欲忙碌。”这是小张“逛100个菜市”计划的最新一站。在她眼中,逛菜市和逛公园一样,是抽离工作之外的体验。

    打开小红书,搜索“菜市场漫游指南”,相关话题浏览量高达1.1亿。当年轻人开始把菜市场列入CityWalk(城市漫步)目的地,他们到底在逛些什么?

    打卡

    菜市场成CityWalk新宠

    传统观念里,逛菜市场本是中老年人的日常,但如今,年轻人的面孔也渐渐多了起来。在小红书上,“菜市场漫游指南”相关话题浏览量已过亿。

    “90后”的小张在广州从事品牌行业,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名为“逛100个菜市”的计划,目前已打卡超过30个,如棠德综合菜市、上社肉菜市场、员村市场、石牌菜市场、体育东市场、侨怡苑肉菜综合市场、龙津市场等。

    谈及最近一次Market Walk(逛菜市),小张向记者分享:“起初只是被国六宝肉菜市场的名字吸引过去的,进去之后发现,它更像一个小小的街市,先看到早餐店,接着是服装店、理发店、按摩店,走到市场中段,肉菜档口才集中些。”

    对她来说,逛菜市和逛公园一样,主打一个体验,可以暂时逃离工作节奏。“虽然不常做饭,但只要路过菜市场且时间允许,都会进去看看。我属于买得少、逛得多、看得多的人,有时候一次意犹未尽,还会专门再找时间去一次,好好感受和体会。”

    “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必去的地方是菜市场,可以感受不同地域的市井文化和生活气息。”大学生阿诚调侃自己为“菜市场游民”。

    此外,阿诚还喜欢到菜市场附近街道闲逛,用相机捕捉一些路边小摊的鲜活面孔和故事,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正如汪曾祺老先生在《食道旧寻》中提到:“买菜,也多少是运动。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治愈

    把烟火气逛成了新潮流

    有网友说,如果景点是一座城市的“面子”,菜市场就是一座城市的“里子”。

    打开小红书平台,“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浏览量高达1.1亿,“爱逛菜市场”“逛菜场的乐趣”“菜市场里有万物”“逛市场有多治愈”等相关话题浏览量均突破3000万。有公开报道称,大众点评2024年数据显示,北上广深“菜市场”搜索量同比激增180%,25—30岁用户占比62%。

    逛菜市场咋就成了新潮流?

    “菜市场成为年轻人新宠,本质是消费逻辑与生活方式的重构。”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一是性价比与反消费主义驱动,菜市场以“高体验—低成本”模式,成为年轻人对抗消费陷阱的实践场域,其即时性与参与感重构了消费主动性。二是情感治愈与文化身份需求,市井烟火、方言互动与代际记忆,构成对抗城市孤独的情感载体。三是社交货币与体验经济升级,菜市场演变为“第三社交空间”,其低门槛、强互动特性成为内容生产与社交资本积累的场域,市井体验被转化为文化符号,满足年轻群体对“独特性”的追求。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同样表示,从社会层面看,这是年轻人“重建附近”的体现。随着城镇化和互联网发展,人们对“附近”元素日渐淡漠,真实社交稀缺。而菜市场是触手可及的“附近”,能让人感受到四季变化和人情温度,帮助大家寻回归属感和踏实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转型

    当菜市场不再只是卖菜

    曾几何时,说起菜市场,大家的第一印象或许是脏乱、嘈杂。不过,这种刻板标签正成为“过去式”,除了颜值的焕新,还有功能定位的转型。

    记者在当天走访过程中,便被“来逛菜市场,顺便看看展”的标语吸引住了。市场设置“食文化”展览,将多巴胺色系应用到鲜肉、蔬菜、熟食、粮油、水产五大分区标识中。例如在水产区,档铺上方会挂有一些可爱的标志牌——禁止内“蚝”、“蚌”住了、常来摸“鱼”啊、生“虾”咁跳、今日“鱿”惑,结合了粤语文化和当下打工人网络“梗”。另外,市场还设有休闲阅读区、便民服务区等共享空间,满足街坊百姓日常需求。

    “菜市场向复合型公共空间转型,是城市空间进化的趋势。”王鹏表示,通过叠加休闲、社区服务、文化展览等业态,菜市场突破单一定位,刷新“菜篮子”“米袋子”场所的传统定义,升级为“15分钟生活圈”核心节点,实现民生与商业的共生。

    这种变化,不止于广州,也发生在很多城市。如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门口就开了咖啡店,有网友表示“正要在店里端杯咖啡品尝,抬眼就看到了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苏州双塔市集在公共区域搭建舞台,时常会有演出、评弹、街舞、皮影戏。今年年初,书店单向空间和青年诗人隔花人联合杭州西湖·东山集举办了一场“到菜场去:诗歌漫游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

    在高速运转的城市里,逛菜市场,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也可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美学,是触动人心的那片烟火角落。

    据《羊城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