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甘当“月光族”用粮票换颜料 12年在社区义务教学

七旬老党员绘就社区文化春色

    刘春清在社区书画室练习。

    刘春清与他家里的书画作品。

    在东西湖区径河街道黄狮海社区书画室里,71岁的刘春清老人运笔如飞,墨香四溢。从军旅生涯的“红色宣传员”到企业党员骨干,再到退休后扎根社区的文化耕耘者,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六十余载对书画诗词的赤诚热爱,将个人情怀化作滋养邻里的文化甘泉。他甘当“月光族”,用粮票换颜料;他独创“生活入诗”教学法,让艺术回归寻常巷陌。十二年来,这位社区文化使者义务教学、倾情创作,让黄狮海社区从“硬件新、文化淡”变得翰墨飘香、诗意盎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家园。

    翰墨初心

    粮票换成了墨汁颜料

    刘春清与笔墨的缘分,始于少年。小学课本的空白处,是他涂鸦花草鸟兽、学习诗词的“自留地”。买不起《唐诗三百首》,他就蹲守旧书摊抄诗,“抄满了好几个笔记本”。这份近乎执拗的热爱,在军旅生涯中淬炼升华。

    在部队政治处,他身兼放映员、扫盲教员、宣传队员数职。扛胶片、写黑板、爬梯子画标语……火热的军营不仅锤炼了他扎实的书画功底,更让他深刻领悟到文化凝聚人心的磅礴力量。转业至中建三局党群部后,他把这份力量带到了钢筋水泥的工地。在繁忙的施工间隙,他让墨香在工棚里飘散,用艺术抚慰工友们的辛劳。

    “那时候工资刚够糊口,却总把大半钱花在文房四宝上。”刘春清笑称自己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月光族”。工资条变成了案头的字帖画谱,粮票换成了墨汁颜料。这份对艺术的赤诚投入,不仅是他个人的修行,也悄然埋下了日后服务社区的种子。

    社区深耕

    文化沃土绽新花

    刘春清退休了,他主动找到黄狮海社区居委会:“我这手笔墨功夫,或许能给街坊们做点事。”彼时的社区,硬件设施虽新,文化氛围却显淡薄。刘春清的到来,宛如一阵春风。

    他牵头成立了社区书画班,义务担任教师。从最基础的执笔、笔画,到复杂的构图、章法,他耐心讲解,手把手指导。渐渐地,社区里提笔挥毫的身影多了起来,原本空白的文化墙挂满了居民的书画作品。冷清的社区活动室,因书画班的红火而成为最热闹的地方——书画室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气磁石”。

    作为社区夕阳红诗词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刘春清还独创了“生活入诗”教学法。小区月季盛开,他现场赋诗;社区活动结束,他即兴填词。“诗词不是文人的专利,老百姓的日子里藏着最好的韵脚。”这是他常说的话,也是他践行的理念。他引导居民观察生活、捕捉诗意,让阳春白雪的艺术,深深扎根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

    硕果盈枝

    墨香里的家国情怀

    从军营里的宣传干事到社区里的文化使者,刘春清的笔墨从未停歇。六十余载的坚持,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持续创作了近千首诗词,精心装订制作了《刘春清诗词集》《刘春清文集》《翎毛集卷》等多部作品集。

    他的诗词,从不悬浮于书斋雅室。字里行间,带着工地上的尘土气息、邻家灶台的炊烟味道、广场舞的欢快韵律,是真正从社区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民生诗篇”。翻阅他的作品,《风入松·武汉东西湖区菊花展》描绘菊展绘就的生态新城画卷;《七律·建党百年感吟》饱含对信仰的忠诚礼赞;《蝶恋花·游东西湖黄狮海》《渔家傲·漫步武汉东西湖围垦文化广场》则捕捉了寻常日子里的诗意闪光。

    今年7月,在收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个特殊时刻,刘春清心潮澎湃,挥毫写下:“五十年来主义真,克躬鞍马最精神。功名利禄烟如散,世路生涯志未沦。纵是风云犹变幻,依然碧血可怀仁。宝刀不老初心在,再续荣光本色身!”这首诗词,铿锵有力地诠释了一位老党员的初心本色与使命担当,赢得了广泛赞誉。他不仅用才华点亮了社区文化生活,更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刘春清,这位黄狮海社区的文化耕耘者,用一颗丹心、一腔热血、一支墨笔,书写了服务邻里的动人篇章,更绘就了一幅墨香浸润、民心相通的社区文化春色图。他的故事,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中一抹温暖而亮丽的色彩。

    通讯员刘亚婕 实习生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