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在暑气蒸腾的盛夏,将药物敷贴在特定的穴位上,就可散寒除湿,从而预防和缓解冬季易发的疾病。冬病夏治的那贴小小膏药,凝聚着传统医学的千年智慧。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是武汉市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的适宜技术。该院冬病夏治工作自20世纪末成规模开展以来,至今已有30年。在国家级非遗技艺加持下,用于冬病夏治敷贴的汉派黑膏药,可敷贴时间长、透皮吸收好、药性更温和、贴后不起泡,深受省内外群众青睐,成为汉派中医药的一张响亮名片。
目前,该院第30届“冬病夏治伏贴节”已正式启动,推出多项便民措施,方便市民预约敷贴。
古法新韵
汉派“非遗”敷贴香飘省内外
夏日炎炎,武汉市中医医院药学基地里药香氤氲,刚熬制好的冬病夏治“汉派”黑膏药外观如沥青,老药工娴熟地舀起一小勺,摊涂在特制的不干胶贴上,一副敷贴膏药基本成型。
这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的活态传承场景。
“早在1996年,我院就开始开展冬病夏治医疗工作。”“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药师张义生教授介绍,现在每年摊涂近50万贴。
市中医医院用于冬病夏治敷贴的汉派黑膏药,沿袭自国家级非遗“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又经张义生和团队不断创新,从组方、选材到加工制作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全程纯手工制作。由于黑膏药熬制到300℃才能达到火候,药工师傅如同在三伏天里蒸桑拿,一天下来衣衫尽湿。“凭借匠心,才能熬出一锅好药。”张义生说。
在尊古创新的基础上,汉派黑膏药历经三次蜕变。传统的膏药经高温熬制后带“火毒”,创新改良后加入白蜡去火毒,效果更好,制药时长也缩短了,该工艺获得国家专利。新型膏药载体、便携的黑膏药外包装,这些专利让传统膏药在现代焕发更大活力。
2022年,该院汉派黑膏药获得湖北省药监局颁发的黑膏药制剂文号,成为武汉市医疗系统中首家取得黑膏药剂型制剂文号的制剂。同年,由武汉市卫健委牵头建立的武汉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落户市中医医院,并将该院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纳入主打适宜技术进行推广。近年来,汉派黑膏药影响力还遍及甘肃、江苏、内蒙古等全国多个省区市。
“尖板眼”多
贴三伏贴还可搭配这些项目
“连续贴了3年鼻炎贴,冬天发作得少了,夏天也能安心吹空调。”7月12日,市民王女士特意赶到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预约敷贴。
该院医务部主任刘静介绍,今年,该院有17个科室推出了26种特色敷贴。其中,既有使用多年、深受大家喜爱的成人咳喘贴、小儿咳喘贴、鼻炎贴等,还有很多针对专病患者的敷贴,可帮助他们缓解不适症状。如肾病科推出的肾病贴,适用于慢性肾脏病、肾虚证的患者;脑病科坎离贴,适用于中风病、失眠、眩晕等患者;妇科痛经贴和暖宫贴,主要针对女性寒凝血瘀型和气血虚弱型,适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慢性盆腔痛及宫寒、不孕症患者。
“有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就很适合使用小儿咳喘贴,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从而‘治未病’。”儿科主任蔡建新说,还有面色萎黄、吃饭不好的脾虚儿童,也可以通过加用脾胃贴改善症状。
除了三伏贴,医院还推出诸多“夏治搭档”,如中药内服、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埋豆、拔罐等,尤其是艾姜灸、隔姜灸、督脉灸等,很适合“贴灸搭配”,提高综合效果。
此外,医院“百草茶坊”还推出各类中药茶饮,辅助市民调节身体。夏日炎炎,不少年轻人喜欢吃夜宵、喝冷饮,次数多了,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肝肾亏虚、神疲乏力等症状,喝点健脾三仙茶以助消化、喝点熬夜养肝茶安神助眠。
一些无法到医院来敷贴的市民,还可以到该院的互联网医院挂号,遵医嘱开适合的三伏贴,直接快递到家,根据指导自行贴敷。不过,医院也强调,第一次贴三伏贴的市民,在敷贴之前,应先到医院找专业医师把脉辨证,精准寻贴,提高敷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文/薄云娜 陈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