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汉兴街道华苑里社区党委书记 任运芳
【案例背景】
“一老一小”问题
成民生关切
华苑里社区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常住居民3212户,老人与儿童占比高,“老有所安、幼有所育”是居民最迫切的期盼。“一老一小”服务的双重压力、资源的相对匮乏,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
【治理办法】
“四共”赋能
精准服务“两端”
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精准服务”理念,建立“组织共建、服务共联、资源共融、代际共乐”的“四共”机制,织起服务“一老一小”的坚实网络。
组织共建
筑牢治理根基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一老一小”服务深度嵌入支部主题党日,激活老年党员的双重身份——既是居民需求的“代言人”,在议事平台上积极发声;又是志愿服务的“先锋队”,投身清洁家园与文明劝导。
同时,联动江汉区人民检察院、华苑小学、华苑幼儿园等共建单位,建立常态化党建联席机制,精准对接资源。在此基础上,社区培育“好邻里”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居民加入,尤其是低龄健康老人,形成“党建带银发、银发助银发”的互助链。
服务共联
对接两端需求
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社区精准发力两端。
搭建儿童“防护网”:
社区升级改造儿童活动空间硬件,加装防护栏、重铺塑胶地面,联动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演练、防溺水宣传,打造安全空间、筑牢安全意识。一方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参观二七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结合传统节日、读书月,开展扎染、竹编等非遗体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社区还建立“社区+家庭”帮扶机制,对困境儿童给予政策落实与心理关爱。
完善老年服务体系:
设施上,在活动区增设休憩座椅,升级“初心轩”凉亭功能,解决老年人的“歇脚难”;安全上,创新“线上推送+线下入户”反诈宣传模式,筑牢安全防线;健康上,整合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定期提供血压血糖监测、慢性病管理等“家门口”健康服务。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社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如组织“粽香传情”“重阳敬老”活动,手工制作艾草养生锤、包饺子。另外,针对独居、空巢、低保等特殊困难老人,建立常态化探访机制,贴心提供节日慰问物资等服务。
资源共融
盘活内生动力
社区一方面深度挖掘辖区党员与志愿者潜力,增强服务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共建单位的场地、医疗、教育等专业资源,开展健康管理、红色课堂等服务项目。
同时,积极推动社区内部资源互补,如发动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服务队,链接家庭资源帮助困境儿童,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代际共乐
谱写和谐乐章
华苑里社区创新推动“一老一小”互动融合,构建和谐社区生态。红色教育方面,发挥老党员“活历史”作用,组织他们为青少年讲述党史,并共同进行红色主题手工创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节日互动方面,精心策划温情互动,如中秋节组织青少年探望孤寡老人,送上亲手制作的糕点。服务共享方面,暑期纳凉点配备了乐高玩具、文化书籍等设施,打造老少同乐空间。
在服务机制上,社区建立代际互助循环,鼓励老党员参与青少年教育贡献“银发力量”,引导青少年为老人提供暖心服务,在“老有所为、幼有所乐”的良性互动中,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社区深深扎根。
【成效与启示】
社区在党建引领驱动下,搭建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服务“一老一小”体系实现有效覆盖,代际融合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社区凝聚力、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实践证明,坚持党组织引领、聚焦“一老一小”民生痛点、创新“组织共建、服务共联、资源共融、代际共乐”机制,是提升老旧社区治理效能、构建全龄友好型社区的有效路径。
华苑里社区将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力,在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空间拓展上深化探索,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通讯员徐虹雨 实习生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