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7·25世界预防溺水日

救助溺水人员时千万别“控水”

    小朋友在山东省枣庄市一家水上乐园戏水。

    近日,放暑假的小朋友在水上乐园戏水。

    新华社发

    2021年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旨在增强全球人民安全意识,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今天,是第五个“世界预防溺水日”。溺水是全球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这使得人们对溺水急救方法的正确认识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观念认为,溺水急救的首要步骤是控水,即尝试将水从溺水者的肺部排出。然而,最新的医学研究和急救指南表明,控水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延误真正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增加伤害风险。

    为什么千万不能控水

    控水指的是试图将溺水者体内的水通过各种手段排出,比如压迫腹部、背部拍打或倒挂溺水者。这些方法在很多文化和传统中被广泛认为是溺水急救的标准步骤。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视频里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景,救上来的溺水者被施救者提着腿,整个身子倒立着,不断晃动来控水,或者提着脚,倒背在背上,满处跑来控水。

    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

    溺水的病人在被救起的初期是处于昏迷状态的,对自身没有保护性反应,剧烈的摇晃会造成颈椎、肢体及脑心肺等脏器的二次伤害。

    溺水者在水下会立即出现喉头痉挛及屏气,所以进入呼吸道的水量很少,这些微量的水,即便是没从呼吸道出来,也会被呼吸道和肺吸收。大部分控出来的水其实是进入胃肠道去的水,并不会影响救治,对机体造成损伤的是喉痉挛、屏气,以及长时间在水下缺氧。所以说绝对不能因为控水而耽误了心肺复苏的开始。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权威的儿科学专著之一)则明确写明“没有必要采取各种方法(倒立或挤压腹部)试图将吸入气道的水清除。”理由是“由于一些溺水者发生喉痉挛或屏气,根本未吸水入肺,即使吸入一些水到肺内,也会很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且我们常规采用的控水方法并不能把进入肺内的水控出来。

    专家强调,很多人认为,溺水者是肺部进了水,把水倒出来就可以。实际上,控水无法改善缺氧的状态,反而会耽误救援时间,还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控水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的时间进一步延长。

    溺水心肺复苏三步骤

    控水作为一种溺水急救方法已经被证实无效且危险。现代医学急救指南强调,溺水急救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即进行心肺复苏(CPR)。通过正确的急救措施,我们可以大大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减少溺水悲剧的发生。

    第一步,开放气道。

    使用仰头抬颌法,将手掌放在患者的额头上,然后将额头下压,同时用另一只手向上托起下巴,打开气道,保证气道通畅。如果患者口腔有水草、呕吐物等异物,应在开放气道前,将患者的头轻轻偏向一侧,用手指扣出异物,然后将头复位。

    第二步,人工呼吸。

    对溺水者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将患者鼻孔捏紧,自己的嘴张大并完全包住患者口唇,往里吹气2至5次,持续1秒钟并观察胸廓是否抬起。避免用力吹气、过度通气。

    第三步,胸外心脏按压。

    单人操作时,按压30次后,人工呼吸2次;双人操作时,1人按压15次后,另外1人人工呼吸2次。

    成人和儿童胸外按压的方法:按压位置在胸骨的中下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中间点。将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按压位置上,手指张开,手掌微微上抬,另一只手重叠,手指交叉扣紧。保持肘关节伸直,用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快速向下按压。儿童可根据其体型使用单掌按压。按压深度成人为5至6厘米,儿童按压深度为至少身体前后径的1/3,按压频率为100至120次/分。

    1岁以内婴儿胸外按压的方法:按压位置在胸骨的中下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中间点。2人操作时,使用双手环抱胸廓,两拇指按压;1人操作时用一手的中指和环指两指垂直按压。婴儿按压深度为至少身体前后径的1/3,按压频率为100至120次/分。

    对于非专业施救人员来说,胸外心脏按压是最简单易行的抢救方法。很多施救者都不懂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因此只能单纯地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赶到。实际上,溺水属于窒息性心脏骤停,人工呼吸必不可少,单人施救时要放在胸外按压之前给予。

    “很多施救者确实不愿意给陌生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溺水后因缺氧导致的心脏骤停,从病因治疗的角度,还是强烈建议实施完整的心肺复苏操作,尤其是婴儿、儿童。”专家表示。

    如果现场有AED(体外自动除颤器),应尽早使用。使用前应擦干患者胸部皮肤,开机后快速贴好2个电极片,根据机器语音提示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操作。

    综合新华社、科普中国、《健康时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