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忆舅伯

    1971年10月,我从老家汉川市田二河镇招工进武钢工作,至今在武汉生活五十余年了。我曾穿行三镇寻找品尝美味,像五芳斋的汤圆、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汪玉霞的月饼麻花等武汉传统美食,我都品尝过。不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武昌司门口曹祥泰的芝麻绿豆糕、酥糖、京果的味道了。几十年前,这家门店的主任叫刘再成,他曾与我有过一段温馨的交往。“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入血”,在人生这条苍茫的大河里,总会有一些波浪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时光飞逝,多少年来,我依然时时铭记他的恩情。

    1979年5月,我与在汉川水泥厂工作的匡义华结婚后两地分居。这年春节回田二河老家探亲时,岳母对我说,她的亲哥哥刘再成在武昌司门口曹祥泰副食店上班,可能还是这家门店主任,她心中十分挂念,要我有空就去看望一下舅伯。我满口答应了。  

    回厂后,我选择一个周末从青山坐公交车,几经周转,找到了位于司门口的曹祥泰门店。我一直纳闷着店里哪位员工是我要探望的舅伯呢?这时,我看到店门口一辆装满面粉的三轮车前,一位脸色有点黝黑、腰中系着一条围裙的老人正和几名员工搬卸车上的面粉。这时门店里跑出一女员工对这位老人喊:“刘主任,电话!”站在店门口的我顿时惊呆了,难道这位搬运工模样的老人,就是我今天要探望的舅伯吗?等这位老人接完电话后走出来,我便上前拉着老人的手说:“我叫新民,是您外甥女义华的爱人,您是舅伯吧?”他喘着气看了我一眼说:“哦,稀客啊,我现在有点忙,这样吧,你下次休息时到家里来,我好好招待你!”他简单地和我打了招呼,然后把家里住址告知我,连忙又去和员工搬运面粉了。

    当年中秋节前夕,舅伯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中秋节去他家做客,接到电话后,我非常高兴。节日当天,我第一次来到坐落在黄鹤楼旁中营正街的舅伯家。进门后,我发现舅伯家非常简陋,几家居民同住一套平房,同用一根饮水管。舅伯一家十分热情地接待我这个外甥女婿,我与他们一家人围坐在大桌边,吃着舅妈做的家乡菜,喝上小黄鹤楼牌酒,屋内飘着节日的味道,我们唠收成、话老家、叙情意,在欢笑中度过了愉快、美好的中秋佳节。

    后来,我又有几次到舅伯家做客,和舅伯亲切交流。

    1980年12月,我爱人从汉川调到武钢上班,解决了我们两地分居的生活,亲朋好友知道后都为我们高兴。由于当年正值计划经济年代,生活物资紧缺,为了感谢亲朋好友,我们俩商量找舅伯帮忙买一点烟酒。第二天我来到曹祥泰店,将我爱人调到武钢工作的消息告知他,舅伯听后非常高兴,并嘱咐我们好好工作。我说,您老能否帮忙买一点烟酒,我们想感谢一下关心我们的朋友们!舅伯听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带我到店仓库,对一名保管员说:“这是我外甥女婿,单位为他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他要答谢亲友,你卖给他两瓶茅台酒和一条游泳烟!”保管员听舅伯一说,微笑着向我表示祝贺,拿出烟酒后结算需付17元8角5分,我连忙从衣兜里拿出钱来付给了保管员。分别时,舅伯送我到店大门口,语重心长并满脸微笑地对我说:“这是我当主任多年来,第一次破例批准为亲戚购买烟和酒呀!”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告别舅伯,回到了家里跟爱人说此经过。

    2005年11月11日,得知舅伯病危,正在医院治疗,我与爱人和岳母赶到医院。那天,舅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到我们后,他脸上露出笑容,伸出手掌,分别抚摸着我们的手,不一会儿,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87岁。

    今年是舅伯去世20周年,我与爱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舅伯的音容笑貌,泛起对舅伯生前点点滴滴的回忆。

    作者:陈新民(74岁) 

    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