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中交江锦湾小区,85岁的退役老兵柳其忠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身影,是邻里眼中可靠的坐标。他一手托起病弱老伴的日常起居,一手撑起社区“暖楼小站”与纳凉室的运转,将平凡的角落打磨成温情的港湾。
管理纳凉室像开自家客厅
每天早上8时30分,柳其忠都会准时打开“暖楼小站”和纳凉室的大门,像战士整理内务般一丝不苟:桌椅擦净、地面扫清、书报归位。空调调到适宜温度,茶水备好,小小的空间瞬间明亮清爽起来。居民董久凤赞道:“以前夏天人人闷在家里,现在都爱往这钻。柳师傅像开自家客厅,茶水点心都备好,还组织大家打扑克、拉家常。”
柳其忠的“战场”,早已从军营转到社区。邻居易淑芳腿脚不便,每每提着菜篮在楼下犯难,总会被他撞见:“他二话不说接过菜篮,一步步送到我家门口,像自家兄弟一样贴心。”代收快递、照看衣物、代管钥匙……这些琐碎日常,经他化为邻里的暖心举动。
暖楼小站维护社区和谐
邻里间偶有摩擦,居民都认柳师傅这块“老招牌”:“他说话直来直去,带着军人的公正,又像自家长辈。”一句“都是楼上楼下,低头不见抬头见,有啥过不去的坎?”常常消融了居民心头的冰霜。人们服他,不仅因为他年高德劭,更因他身上充满军人的正气与真诚。
小站角落,老照片与褪色的军功章静立无言。柳其忠常指着它们,向围坐的居民讲起当年参军的故事。入伍10天,就跟着新兵们到田埂上开荒种粮食,每天要干七八个小时体力活,“天气冷,但新发的厚棉衣没有一件是干的,全被汗水浸湿。衣服汗湿了放在火上烤一烤,烤干了第二天继续穿。”那段日子相当艰苦,但他却说:“我一点也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因为我终于能为祖国作贡献了。”他将红色记忆揉进茶香里,让年轻一代懂得: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柳老往那一站,公信力就有了”
老伴陈福兰因严重风湿行动不便,全赖柳其忠照料。可社区岗位他从未迟到,寒冬检查门窗管道,酷暑维护纳凉设备。家人心疼他年事已高,他却笑言:“在部队能扛枪,这点活儿算啥?”军人本色,让他将社区当战场,视居民为战友。
这份坚守如星火燎原。居民们从观望到主动添置书籍、帮忙打扫,“暖楼小站”从“一人守”变为“大家建”。社区干事樊娟感慨:“柳老往那一站,公信力就有了。”他以无声的行动,让社区治理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三代从军延续好家风
三代从军是这个家庭的勋章:柳其忠服役于“黄继光英雄连”;长子柳东受其感召成为通信兵;孙子柳宋思旻大学毕业后也投身军营。柳东坦言:“父亲总说‘为大家不是口号’,他修水管、管小站,服务社区,我们看在眼里。”
老伴陈福兰虽被病痛困在家中,却始终支持:“他干的是好事。”视频里孙子的成长让她和柳其忠欣慰——部队的锤炼让青年褪去稚气,懂得了责任与牵挂。
从黄继光英雄连的青春热血,到社区“暖楼”的银发坚守,柳其忠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誓言。
通讯员许杭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