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

微改造架起邻里互助“连心桥”

    共享花园前后对比。

    报箱前后对比照。

    绿景花园征集报箱更换意见。

    清晨的阳光洒在绿景花园小区的楼栋间,71岁的李祖建走向单元楼门口的报箱,轻轻按下崭新的智能报箱按钮,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稳稳落入手中。美地家园小区里,退休的江华玲带着孙子在“共享花园”里辨认新栽的月季,孩子的笑声与花香交织。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背后是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党委以“微改造”撬动“大民生”的生动实践,一个个“小而美”的变化,正悄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在美地家园小区西北角,一块约15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曾长期被建筑垃圾和杂草占据。今年初,社区党委以居民提议为切入点,创新推出“共享花园”共建模式。居民自愿认领养护,社区提供花苗和技术支持,六场居民议事会打磨出《共享公约》,种种举措让昔日的卫生死角蝶变为花香四溢的公共空间。

    花园建成后,社区趁热打铁,通过“花卉认养”“旧物置换”等特色活动,不仅让100余株花卉有了“专属管家”,更促成居民自带闲置物品来交换。一来二去不仅盘活了闲置物品,还聊出了邻里情。如今这里既是植物科普园,更是邻里交流的“第二客厅”,每逢周末总能看到居民们交换种植心得的热闹场景。

    而在绿景花园小区,困扰居民多年的老报箱问题也被社区党委“盯”上了。过去,小区单元楼门前的报箱是社区的“老物件”,铁皮生锈、锁芯失灵是常态。更麻烦的是,部分报箱被小广告覆盖,甚至成了堆放杂物的“死角”,与小区环境格格不入。

    今年5月,网格员在入户走访时收集到12条关于报箱的集中意见。社区党委迅速行动,联合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成立“改造监督队”,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居民投票,最终选定“防锈不锈钢箱体+文明标识”的升级方案。如今,焕然一新的报箱成了单元楼门前的“风景线”,居民们取报、取快递更方便,连楼道环境都清爽了不少。

    全新报箱不仅实用,更成了邻里互动的小驿站。清晨取报时,居民常驻足闲聊;快递到了,邻居们互相提醒。“报箱结实,信件报纸不丢,还能交流,邻里更亲近了。”

    从共享花园到智能报箱,绿景苑社区的治理智慧,正藏在“居民点单、社区响应”的闭环机制中。花园不大,却架起了邻里互助的“连心桥”;报箱虽小,却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过去是社区“派单”,现在是居民“点单”。这些看似微小的“支点”,撬动的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钢都花园街道负责人表示,绿景苑的经验证明,只要找准居民需求的“小切口”,就能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能量”。当每个小支点都发挥作用,当每个居民都主动参与,老旧小区便能焕发新活力,实现宜居环境的美好愿景。

    ◎ 社区居民说

    居民陈冬梅:社区把我们的小事当大事办,我们当然要把社区当自家人。

    居民朱晓宁:以前住对门都不打招呼,一起翻地种花时才发现,对门张姐种月季是能手,隔壁李哥修枝有诀窍。

    通讯员王晶 吴婷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