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进步青年与一本毛泽东早期著作,在纷飞战火中辗转千里,相伴近30年。
如今,这本书正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书名为《湖南农民革命(一)》。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8月7日,汉口六渡桥路口,这本书的出版地——长江书店,时隔近百年后重见天日。当年的进步青年余遂生早已不在人世。
得闻书店重开,余家后人心潮澎湃。记者采访多位相关人士,结合相关史料,侧面还原了一个守护“革命火种”的故事。
“武汉中学”学生藏起“革命火种”
打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页,进入上边框“保管”一栏,搜索关键词“湖南农民”,跳出两则信息条。其中,一条为“长江书店版《湖南农民革命(一)》”。
微黄书页,微损边角,悠长岁月溢出屏幕。封面上,三行印刷体字样:“毛泽东著”“湖南农民革命(一)”“汉口长江书店印行”,还有两行手书毛笔字:“献给湖北省博物馆”,落款“咸高教员余遂生”。
再次看到父亲的字迹,余遂生次子、91岁的余锦云激动难抑。他推测,父亲与这本书的初见,应该在98年前,至于父亲如何得到这本书如今已无从得知。
1927年的汉口,风起云涌,长江书店成为当时中共中央的公开出版发行机构,印制进步书籍、刊物,将“革命火种”播撒至全国。最耀眼的一束,便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初版单行本——《湖南农民革命(一)》。
4月11日深夜,瞿秋白挑灯作序,“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一江之隔,武昌昙华林,“私立武汉中学”思潮涌动。江夏人余遂生,时年17岁,正在此就读,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对于父亲,余锦云很是佩服,“敢读、敢藏这本书”。
“湖北联中”教员携珍藏书籍穿越战火
1938年,武汉会战,烽火连天,余遂生与《湖南农民革命(一)》开启了最艰险的旅程。
那一年,28岁的余遂生已成长为湖北一所中学的教员。当年6月,湖北省47所基础学校整合为“湖北联中”,迁徙到鄂西、鄂北,以保存湖北教育的根基。
近两万名师生员工艰难跋涉、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余遂生带着全家,一路跟随。日军轰炸机在头顶嘶鸣。衣物细软不得不沿途丢弃,但这本书始终藏在包袱最深处。现在想起来,余锦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跋涉数百里,书页边缘被磨出毛边,却始终完好”。
3个月后,恩施咸丰县成为余遂生一家的落脚点。年幼的余锦云还记得,众多进步人士在余家出入。有一次,他馋肉了,在家里嚷嚷着要吃,一位年纪大的伯伯走过来,并没有跟普通长辈一样惯着:“战士们吃南瓜打日本,你还想吃肉?”
余遂生也从不惯着。他写了一篇文章,让余锦云背诵,“让我不要忘记一路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要牢记抗日烈士,不要怕流血牺牲”。
咸宁高中教员将“国宝”捐给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余遂生辗转湖北多地教学。
在他的孙子余策源眼中,余遂生极爱书,有“藏书”的习惯:将书籍放置于老屋阁楼,需要时临时搭一架木楼梯上去,不用的时候抽走,书籍不易被人发现。
1956年,在咸宁担任教员的余遂生,将藏了29年的《湖南农民革命(一)》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查到一张登记表,泛黄的表格上明确显示,1956年,省博物馆收到过一本《湖南农民革命(一)》,为“革命文物”,来源是“咸宁高中教员余遂生”。
登记表另显示,1959年,这本书远赴北京,送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后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共早期出版史的重要物证。
武汉党史、文博专家赵晓琳确认,就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革命(一)》来说,目前已知公开的,这是个孤本,“它是国家一级文物,一个‘国宝’”。
捐赠文物这件事,余遂生没有跟家人提过。
多年后,余遂生回到武汉老家,热爱诗词、书法,参与地方志、历史文献编纂。1997年,余遂生去世,享年87岁,他的一篇迎接香港回归的文章还未完成。
“父亲虽不是党员,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革命火种’,他认同的一直是这条道路。”回望来时路,在余锦云心里,一人,一书的同频、相守、珍视,与其说是命运,不如称其为——信仰。
记者林敏 杨菁 通讯员兰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