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30分,汉阳区鹦鹉街道夹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开门,81岁的退休老医生冯善洲就拎着保温杯走进来,将茶杯放在靠窗的实木茶几上——这个曾经隔着15米长柜台的“办事窗口”,如今摆着松软的浅灰色沙发,老姐妹们凑在理疗仪旁交流着“烤腰心得”。不远处,2岁半的悦悦举着积木冲向儿童游戏区,妈妈紧随其后坐在软凳上,目光落在墙上“邻里新鲜事”照片里女儿昨天做手工的笑脸。
这场从“政府配菜”到“居民点单”的空间革命,藏着一座城市基层治理的温度密码。
“能不能加个孩子们能撒欢的地方?”今年2月的首场“邻里夜话”上,年轻妈妈洪女士的话刚落音,退休教师李爹爹就接上话茬:“我提议设个书画室,老伙计们能一起练字!”明亮的灯光下,50多位居民围坐在社区会议室,手里的卡纸渐渐写满了字迹。
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头脑风暴”,最终汇总出130余条“金点子”。社区党委书记刘敏的办公桌上,一份用红笔圈注的清单格外醒目:王爹爹想要的理疗区被标为“优先项”,青年代表王先生提议的健身设施旁添了批注“需包含动感单车”,甚至有居民用铅笔素描了“儿童游戏区要配积木桌”的细节图。
“最打动我的是张婆婆的纸条。”刘敏指着一张泛黄的卡纸,上面写着,“希望设置一个休闲区,和老姐妹坐着说话。”后来,改造方案特意在会客厅设置了两套休闲沙发。
资金难题的破解同样充满“烟火气”。共建单位送来的3台理疗仪、居民众筹款、市委社工部的专项拨款,街道的倾心支助……社区公示栏里贴着详细的“爱心账单”,小到彭金玉捐赠2把风扇,大到企业赞助AI健康魔镜,都被一一记录。
“以前来社区是办事,现在是过日子。”这句话成了居民们的口头禅。前不久,居民们共同制定的《空间使用公约》正式上墙,从“健身器材用完归位”到“书画室墨汁不外带”,字里行间都是自治的智慧。
傍晚的霞光为党群服务中心镀上金边,舞蹈室传来《最炫民族风》的旋律,书画室的灯光下仍有挥毫的身影,青年夜校里,一场关于“社区微创业”的分享会正热闹开场。彭金玉坐在会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眼前这幅热闹图景,想起改造前这里冷冷清清的样子,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视频,发在家庭群里:“你看咱社区,比家里还热闹呢!”
◎ 社区居民说
居民黄桂英:我们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搞得真叫一个到位!居民会客厅、小伢们的游戏区、锻炼身体的地方,还有能看片子的多功能放映厅、写毛笔字的书画室,都是我们居民爱去的地方。那环境,漂亮又清爽,邻居们往一块儿凑得多了,心也更齐了!
居民刘培仙:变化简直太大了!以前社区大厅,也就我们办事的时候才会去。现在好,左邻右舍天天往这儿钻,大家凑在一起咵天,你问我一句近况,我关心你一声身体,那股子热乎劲儿,真是暖心!
通讯员陈旺祥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