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幸福村

古方今用,谱写民生幸福协奏曲

    市民参观膏药铺湾中医馆并体验中药文化。

    膏药铺湾村民幸福感合集。

    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在膏药铺湾学习做中药香囊。

    古色古香的中医馆药香袅袅,孩童在彩绘墙下追逐嬉笑。走进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幸福村膏药铺湾,扑面而来的不只是满目青翠,更是一股令人心安的烟火暖意。短短三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近3万元。这个因百年“柳太婆膏药”而闻名的小村落,在党建引领、生态筑基、文化赋能的协奏下,奏响新时代乡村幸福之歌。

    “过去守着菜地愁销路,现在订单追着田埂跑!”村民董翠华的笑语爽朗,道出了最真切的获得感。在“灵泉谷”强村公司的订单保障下,她的菜地瓜果不愁销路。她还经营起小型大米作坊,去年一人收入就超过3万元,比从前翻了五六倍。

    蝶变始于“攥指成拳”的片区联动。2022年,幸福村联合灵山、勤劳两村,携手武汉出版集团、江夏物控集团成立联合党委,以“党建+美丽乡村”为纲,整合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国企联村行动落地有声——120万元建成50亩中药材示范区,与国企后勤签订农副产品大单,形成“种产销”闭环。如今,中药材基地和研学项目已为村民提供20余个岗位,年增收入人均2万元。

    在膏药铺湾的生态账本上,绿色与发展并非单选题。曾伤痕累累的灵山矿,经修复华丽转身为生态文化旅游区;村民吴强国将“低碳”理念融入民宿经营,光伏发电、空气能设备让“零碳民宿”成为可能。

    绿色农业更是深入田间地头:50亩药田推广“药菜轮作”,物理除虫替代农药,大棚种植拒绝“一块炭”“一度电”。“回乡能人”陈亚雄创办的合作社坚持绿色发展:“人工除草成本虽高,但绿色产品更安全、价更高,更打响了生态品牌!”他算得明白,土鸡150元一只、土鸡蛋1.5元一枚供不应求,“柳太婆”筋骨消痛贴上市即热销2万余盒。低碳理念已融入村湾的基因——儿童游乐设施取材乡野;咖啡馆为保留一棵老树,特意在地板上“开洞”让它自由生长,“树在屋中”已成别致一景。老支书吴成林感慨万千:“村容美了,心气顺了,这就是我们的绿水青山!”

    “在幸福村喝上一杯‘幸福咖啡’,是最惬意的事!”“90后”姑娘陈颖轻啜一口咖啡,笑脸盈盈。农家书屋经过提档升级,绿树环绕,书香与咖啡香交织,成为村民议事、读书、休憩的新聚点。书屋中还陈列着村民捐赠的百年制药器具,无声讲述着乡愁传承。

    膏药铺湾因“柳太婆膏药”的故事得名百年。村史记载,清咸丰年间陈氏柳太婆救助病危太医董老,得其祖传膏药秘方,终成“长兴堂”老号。如今,这份济世情怀在非遗传承中焕发新生——“乌龙泉膏药铺的传说”已列为区级非遗,并积极申报市级。2023年,后人创立“膏悦堂”国医新品牌,让百年古方在新时代续写温暖传奇。

    ◎ 社区居民说

    返乡青年陈亚雄:真没想到回村创业能这么顺心!绿色农业+非遗IP,让家乡土货变“潮品”。

    村民付建国:以前村里开个会都没几个人来,现在不一样了!“银发先锋队”带着我们这些老党员一起管村务、调解矛盾、监督工程,连年轻人也愿意听我们的意见。

    通讯员付艳芳 李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