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法治护航社区服务新格局

    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围坐圆桌,一起讨论社区存在的问题。

    社区志愿者及居民在社区法治长廊学习法律知识。

    社区志愿者及物业一同参与社区安全巡逻。

    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与义务劳动。

    青山区钢花村街道北苑社区党委副书记 曹屹

    【案例背景】

    北苑社区房屋建于1992年,共193个门栋、2983户,是钢花村街道最大的社区。然而,房屋漏水、下水道堵塞等基础设施问题层出不穷;居民人口基数大,人员来源广泛、年龄跨度大、职业类型复杂多样。同时,因毗邻美食街,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此扎根,产生了油烟弥漫、噪声嘈杂等问题,居民投诉较多。如何妥善疏导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为摆在社区党委面前的紧迫难题。北苑社区党委积极作为,构建“135”服务机制,力求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劲动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治理办法】

    (一)构建“1”条主线贯穿的党建引领体系

    组织引领:纵向搭建起“社区党委—小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横向聚焦居民需求,吸纳青山区人民法院、红钢城中心法庭、钢花村司法所和湖北立丰(青山)律师事务所等4家单位深度共建,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阵地保障:与青山区人民法院合作打造“法治长廊”,建设集调解、咨询、宣讲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解决居民因法律知识匮乏,想用“法”却“不得法”的困境。

    队伍支撑:组建法治便民先锋队,下设下沉法官、社区律师、网格员、义务调解员四支小分队。义务调解员从法律爱好者中选拔,由法官帮带,不仅承担调解工作,还兼任巡逻队,在矛盾源头进行处置。

    (二)完善“3”项运行机制

    法治宣教机制:打造“法治邻聚堂”,线下每月围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主题开展讲座,并拓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案例分析、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多样形式;线上法治便民先锋队进网入群,按需开展微宣讲。

    矛盾化解机制:建立“排查—调解”一体化解机制,针对美食街门店等矛盾高发区域,成立“金盾志愿服务队”,加强矛盾预防。义务调解队与排查服务队协同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实行三级调解机制,由网格员—社区律师—法官对矛盾诉求层层调解,提高化解效率。

    法律服务机制:推行“轮值法官进社区”项目,针对房产继承、遗嘱公证、漏水纠纷、噪声扰民等常见法律问题,与共建单位商定,每周四安排法官到社区“坐诊”。

    (三)推行“5”步“法律门诊”工作法

    常态化挂号:居民可随时到社区咨询个性化法律问题,社区对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进行登记。

    分诊:定期对登记问题分类,依据“三级调解机制”分类处理,疑难问题交由轮值法官处理。

    出诊(转诊、会诊):每周四轮值法官固定出诊,接待居民咨询并处理前期挂号的疑难问题。对于细分专业不擅长的法律问题“转诊”给相应法官;特别疑难问题由多个法官联动“会诊”。

    开方:针对居民问题诉求,详细解答并告知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消除居民疑惑。

    随诊:对服务居民的问题进行后续跟进直至解决,整理案例,持续优化拓展服务形式与领域,以适应居民法治服务需求。

    【成效与启示】

    自开展党建引领法治社区创建工作以来,社区矛盾纠纷显著下降,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内,社区整体纠纷数量较之前下降了25%,邻里关系逐渐趋于和谐。许多居民反馈,法治宣教活动让他们增强了法治意识,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矛盾化解机制让他们看到社区切实解决问题的行动力,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

    北苑社区党委书记张琳说:“党建引领是社区治理的灵魂所在,是贯穿整个社区发展脉络的关键主线。居民需求,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精准把握居民需求,社区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居民心坎里,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和支持,社区治理工作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讯员张琳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