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家乡的古桥,横卧在穿镇而过的汀泗河上,两墩三孔,青石砌筑,古朴典雅。桥畔绿荫夹岸,清风徐徐,桥下桃花潭水,碧波荡漾。它连接着古镇东、西两街,也曾是现赤壁市和现咸安区的分界桥。
汀泗古桥始建于1247年,桥上每一块栉风沐雨条石上的履痕,都深深刻印在古桥周边的世代百姓心底。它始终慈祥温和地注视、抚慰着每一个从桥上走过的人,感受青石小巷里氤氲的灯光,聆听东门外私墅或小学传来的读书声。
古桥下游千米之遥是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古桥东街桥头处曾建有一座简陋的小型发电厂,使用柴油机带动一台小电机发电,供小镇居民晚间临时照明,每晚七时到九时开机送电两小时。后又在河下游筑幸福堰,用一台小水轮机驱动发电,直到后来高压线架通。
古桥东南方是现今的107国道,当时还是砂石路面的省道,在赤岗村旁傍镇通过。沿此道北行,穿过两山夹峙的七里冲就到了古塘角。
古桥曾是汀泗古镇最为热闹繁华之地。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四里八乡的村民肩担手提,带着自家田园生长的鲜嫩蔬菜来到古桥上摆摊售卖。小时候,隔三岔五上桥头吃两根油条、饮一碗米酒,是莫大的享受。
除了侍弄房前屋后菜园,母亲也时常提篮上古桥买点肉食。那时,母亲总能买回便宜的半个猪头,烧水剔骨,整出一碗香喷喷的红烧猪头肉,如今我仍时时惦记这个味道。母亲是沔阳人,一生勤劳、能干、善持家。她扎得一手好扫把,能打麻绳、做蚊香卷。她和镇里老姐妹们扎的扫把打捆装车,远销外地。母亲还能蹬梯爬上房,收拾被风吹乱漏雨的布瓦。每逢年节,她总能想方设法做一大笼地道的“沔阳三蒸”,如今再也吃不到了。
古桥能感知从桥上走过的那一个个感人的身影。瞧!那是彭家四妈,古镇人称接生婆婆。我就是从她手里来到人世间。只要古桥上出现四妈身影,大家就都知道,又有一个小生命将降临。每天放学过桥回家的小学生队伍里,有一位慈祥的中年人在桥边照料孩子们,几十年如一日,那是我大哥。他在汀泗桥小学从教半个多世纪,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从青年团员到党支部书记。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重新修缮后的古桥,桂花飘香,游人如织。红柱黛瓦,高大宏阔,可遮风挡雨,闲暇之余可调素琴,唱咸宁山歌小调。桥下流水依然,清澈如镜。铁路桥上,复兴号动车组风驰电掣。古桥已成为古镇新的观景台和打卡地,是我们漂泊在外寄托乡愁游子的诗和远方。
作者:江德勤(74岁)
洪山区珞南街道武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