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陈萃云在厦门的家,最先撞进眼里的是客厅的素净——黑色沙发,边几上摆着几个小玩偶,处处透着克制的整洁。直到目光移至黑色餐桌,才像闯进另一个小世界,只见瓶罐林立的彩绘工具挤在桌角,镊子、勾线笔散落其间,各种颜色的瓶盖堆成小山。有的刚涂好底色,有的正在晾干,胶水瓶倒在一旁,渗出几滴银亮的液体。黑白格子的工作布边缘卷着,沾着星星点点的颜料,与周围一尘不染的环境轻轻撞在一起,倒像一幅画里不小心溅上的生动笔触。
陈萃云在她的工作室演示了一个瓶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下面我们跟随她,看看美丽的瓶盖是如何诞生的。
创意大揭秘
准备——
首先要将收集来的瓶盖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它们干净卫生。对于瓶盖上有广告的部分,可用喷漆的方式将其遮盖,让瓶盖恢复原本的色彩。
作画——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要有合适的画笔,还要有非凡的画功,以及长时间低头凝心作画的恒心。每个瓶盖从设计到完成大概需要2小时左右。陈萃云设计的瓶盖有多个系列,内容更加系统,花费时间更长。
烤干——
由于颜料的特性,需要层层用光疗机烤干颜色。光疗机就是美甲行业中常用的那种小型仪器。
封层——
彩绘完成后,再涂上封层油。这时候就可以看到效果了,整个画面非常有质感,不容易变形、褪色,可以保存很久。
延展——
接下来,就是把瓶盖制成各种不同的物品了。
陈萃云说,在开始制作时就需要考虑它的用途,比如想要制成冰箱贴,就需要在瓶盖后用彩泥加一个磁铁,或者用超轻泥土把瓶盖填满,等超轻泥土干了后再将磁铁粘贴上去。
想要做成挂饰,就需要在瓶盖上钻孔,用电烙铁轻轻一点,就可以在塑料的瓶盖上钻个洞。
灵气和底气
陈萃云没有系统学过画画、没有拜过名师、没有钻研过深奥的艺术理论,但总有人对她做出来的东西赞不绝口——“你的作品总有说不出的灵性。”
她的作品跨度很大,国画、工笔画、漫画、插画……
手工制作也很杂:串珠子、做中国结、做松果、做饰品、做瓶盖……她做出来的东西总有属于自己的韵味。我觉得,这韵味来自她的底气。
现已声名远扬的她自嘲曾是“三无人员”——无学历、无师门、无单位,但她从小就有底气,底气来自父母。母亲爱漂亮、善动手,三姐妹的衣服都来自母亲的巧手。她还记得,在做生意的闲暇时,母亲极少与别人闲聊,只是静心织毛衣。母亲织毛衣也不用拜师,买一本编织的书和毛线毛针,自己琢磨一番就上手了。陈萃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母亲为她织了一件咖色背带毛衣,上面还缀着小小红花,穿起来非常拉风,把学校小伙伴的眼睛都看得发直了,让陈萃云很是骄傲。
父亲则总是沉默地给自己支持。有一次夜已深,正做手工的陈萃云随口说:“缺了一块薄木板,明天又要交差,真是急死人了!”父亲问明尺寸后立刻出了门,很快就拿来一块薄木板。一问,原来父亲大半夜骑车跑到邻村敲开木匠友人的家门,去讨了一块薄木板,然后匆匆回家,把被从睡梦中唤醒的友人弄得哭笑不得。
父母的无条件支持给了陈萃云满满的安全感。她没有读过大学,但从不会因此自卑,在手工这个领域,她有底气从心里说“我行”。
当我们慨叹有的人天生是艺术家时,不妨看看他的底气和灵气根植于何处。
据《厦门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