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暑假以来,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行程安排中,坐空轨、逛展馆让武汉光谷成热门打卡首选地之一。
“中国的建筑形态千变万化,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近日,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古朴的展廊里,一个个身着传统服饰、红色志愿者马甲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年龄跨度从7岁至65岁,团队成员包括大中小学校学生、社区居民、退休教师、文博爱好者及建筑行业从业者等,在东湖高新区九峰街道,一批跨年龄、跨行业的多元化志愿力量将中国建筑、传统文化说给世界听。从五年前的首批15位,到目前累计注册志愿者1133人。其中,有一位每周都会出现在展馆的志愿者——80后山东姑娘丁慧苑。定居光谷以来,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建筑知识、拓展展品背景知识,连续五年在武汉分享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建筑科技、中国建筑文化、建筑模型等化身动感大片,用文化科普服务大众。
不久前,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丁慧苑等志愿者们合力推进的中国建筑科技馆“传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文化进社区
用阅读打开志愿服务
半个月前,在东湖高新区九峰街道华诚里社区,一场《木头里的中国智慧——建小筑探秘古建筑》的科普活动火热开启,三十多个家庭在家门口感受木艺、匠心,解锁建筑奥秘。同一个街区的丁慧苑,是这场活动的志愿者、主讲人,类似活动已走进省内多个街区。
九峰街道华诚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建筑科技馆为我们社区带来的这节新颖课程,孩子们反响热烈,深受喜爱,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除了持续开展寒暑期托管班,我们还精心策划了市集、音乐节、青年夜校等多样化活动,实现了对全年龄段居民的覆盖。”
定居光谷的那年,丁慧苑报名加入中国建筑科技馆“传承匠心”志愿者团队。成为志愿讲解员后,丁慧苑每周工作之余,自驾30公里往返光谷和湖北省图书馆,借阅《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传统民居》《中国建筑与园林文化》等。打开丁慧苑的微信读书,过去三年内,她已读完299本相关书籍,微信读书时长超1327小时。仅去年一年,她的微信阅读时间达274天,读完120本相关书籍。她说:“志愿服务是我精神上的绿洲,通过这片绿洲,自己的孩子爱上了博物馆,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历史,以及我们的城市。”
文化串联生活
用生动比喻讲解建筑知识
“建筑不仅是冰冷的构件,更是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情感纽带。”在“中国民居——传统居住研究展”的讲解过程中,近200个民居案例和村落场景一一呈现,一位白发奶奶听着就红了眼眶,紧紧握住丁慧苑的手说:“这和我记忆中的老房子一模一样,特点和你说的分毫不差。”在中国建筑科技馆的展厅里,丁慧苑的讲解总带着独特的“定制感”。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典型的居住形态。讲解过程中,丁慧苑会强调,“掌墨师傅根据材料的位置不同、使用功能的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暗语,这也是匠人的智慧之一。保护传承民居,第一步就是要先读懂民居,才能把它转移,才能用现代科技,把民居的文化、特色、技术传承下来”。
“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外观,更体现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面对不同年龄段的观展人,她善用生动比喻讲解建筑知识。如介绍榫卯结构时,她会将其比作高手过招时的武术动作。为国际友人讲解时,她用参照系打破文化隔阂,“我会用他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和中国建筑快速地连接起来”。
美好共赴
5年新增200多名“小小讲解员”
“未来,青少年将会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武汉,丁慧苑不仅身体力行担任志愿讲解员,更致力于培养不同领域的更多文化传播者。她持续参与中国建筑科技馆“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将深奥的建筑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文化密码”。
五年来,已有200余名孩子,从听众成长为文化传承的小小讲解员。今年暑假,不少江岸、硚口、青山区的小学生报名参与其中。
“她乐于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让团队在专业性和凝聚力上都得以成长”。近日,在中国建筑科技馆的“小小讲解员”暑期培训间隙,青年讲解员徐岸汀向武汉晚报介绍了近期新展《走!去建设火星》的讲解培训过程。“这个展是一个硬科幻行星科学展,讲解稿信息量大、专业术语密集,对志愿者团队的知识储备和讲解转化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她率先‘啃硬骨头’,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都很惊人。不仅自己吃透,更能提炼精髓,搭建理解的桥梁。”
“与丁老师协作的经历,既是高效的工作过程,也是愉快的学习旅程。”37岁建筑爱好者黄帅已在中国建筑科技馆传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务队从事志愿服务3年。“她对志愿服务的定位有着深刻理解。”黄帅介绍,“她总能引用典故趣闻,带领着观众轻松且愉悦地体会建筑里凝固的智慧与美,以及建筑背后的文化里深藏的人类梦想和情感。”
“有‘理想主义’的热情,希望能通过行动带动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丁慧苑如是说。在中国建筑科技馆的服务日志里,她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已超过1000小时,专题展览讲解超200场,已为上万人次观众讲述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
文/金雯 通讯员马海波 胡微 实习生阮嘉怡
图/光谷融媒体中心 张希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