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大部分地区仍热度不减,冰镇饮料成为许多人的解暑首选。记者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某便利店发现,碳酸饮料、柠檬茶、果汁、电解质水等饮品琳琅满目,然而这些冰饮背后,却可能潜伏着损伤牙齿的“酸性刺客”。结合记者所做的饮料成分调研,多名牙科专家揭示了饮料伤牙的双重机制与防护之道。
酸糖联手
口腔沦为“酸浴场”
饮料伤牙的核心在于“酸”与“糖”的协同破坏。成分调研显示,在记者抽样的33种饮料中,高达26种添加了柠檬酸,10种含有DL-苹果酸,磷酸也出现在可乐等4种饮品中。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副主任医师余静静解释,饮料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磷酸等酸性成分会降低口腔环境的pH值,使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逐渐溶解,导致牙齿“脱矿”软化。
更隐蔽的威胁来自糖分。武汉市第三医院口腔科主任汪烈解释,饮料中的糖为口腔内的致龋菌提供能量,使其代谢产生酸,形成持续的低pH值环境,让牙齿泡在“酸浴”中。他认为“酸性物质所创造的酸性环境是导致牙齿损伤的直接原因”,而糖则为细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
健康陷阱
鲜榨果汁的危害被低估
许多人将鲜榨果汁、风味酸奶或儿童调制乳视为健康选择,专家却警示其潜在的伤牙风险。
汪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32岁女性连续3年每日饮用两杯鲜榨橙汁,就诊时前牙釉质已严重脱矿剥脱,牙本质暴露,冷热刺激疼痛难忍。汪烈说,成分分析印证,即使是天然果汁也富含果糖和果酸,如柠檬酸、苹果酸等。而加工果汁或乳饮品隐患更大。
余静静特别提到儿童饮品,如某些调制乳及部分配方奶,为了提升口感,“配料表的前几位往往是葡萄糖浆或白砂糖”。她表示,家长常误以为这些是补充营养的好东西,让孩子一天多次饮用,结果糖分持续滋养细菌,酸蚀风险倍增。汪烈补充,果脯等蜜饯含糖量和酸度都较高,存在双重风险;腌制食品如泡菜因酸度较高,也可能增加牙齿酸蚀的可能性,同样不容忽视。
高频接触是元凶
专家给出护牙三招
专家一致认为,伤牙的关键并非某种酸绝对“最毒”,而在于接触频率和持续时间。余静静曾接诊过因长期夜间频繁含着奶睡,口腔未及时清洁致新牙一年内烂至牙神经的2岁幼儿,以及因常喝运动饮料导致多个门牙脱矿形成龋洞的青少年运动员。
“如果喂养不当,母乳中的乳糖也可能导致早期龋齿。即使相对较弱的酸,长期频繁接触同样会导致酸蚀,防护的核心在于减少牙齿暴露于酸性环境的时间。”汪烈建议,平衡解渴与护牙,可以减少饮用频率,比如一天只喝一次饮料,避免小口慢饮延长酸蚀时间;用吸管饮用,减少酸接触牙面,形成物理隔离;饮用后漱口,30分钟后再刷牙,并使用含氟牙膏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定期口腔检查。
记者赵萌萌 实习生杨诗雨 张诗雨 通讯员张素华 蒋楚剑 汪峥 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