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勤劳村,仿佛踏入一幅流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串联起七个自然湾,法治文化墙绘与白墙灰瓦相映成趣,老人们在新改造的养老服务中心里下棋聊天,田野营地中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这里,不仅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更是一个充满温度与活力的明星村。
“我们村最大的变化,不只是环境变美了,更是人心更齐、日子更有奔头了!”村民程家华笑着说。他口中的变化,源于勤劳村近年来以“三治融合”提升治理能力、以多元产业带动就业增收、以民生实事绘就幸福底色的系统实践。
“七个湾组就像七根手指,握在一起就是拳头。”村党支部书记谌厚焕这样形容村里的治理架构。在勤劳村,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议事协商真正下沉到湾组、落实到户头。
每个湾组的小组长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邻里“和事佬”。村里还组建了12人的义务巡逻队、培育5名“法治带头人”,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十年来,全村保持刑事案件“零发生”,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有事依法办、有难大家帮”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制度上墙更“上心”。《村民自治章程》等28项制度全部公开,“小微权力”清单让办事流程一目了然。重大事项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参事议事热情高涨。
村民李居永感慨道:“现在村里的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办,我们说话管用,住得也安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勤劳村巧妙盘活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走出一条“文创+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宗祠变身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是湾子里老人冬有暖夏乘凉的好去处;村东头的“个个世界·归野营地”22座木屋周末一房难求,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特产;刚刚建成的达·芬奇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明清民俗村遗址出土文物正在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
“原来我们只会种地,现在能在基地采菊花、去营地做服务员,还能卖自家做的酱菜和干菜!”村民朱盛付笑着说。通过引进普生制药、恒森源农业等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勤劳村带动5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
生活幸福不幸福,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清晨,健身广场上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午后,养老服务中心里笑语不断;傍晚,法治文化广场上广场舞节奏欢快……“现在的生活,城里人都羡慕!”村民胡继万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更让村民自豪的是,村子的文化味越来越浓。达·芬奇美术馆定期举办艺术展和黄昏音乐会,“村湾夜话”让邻里关系更亲近,“农耕文化节”重现传统农事场景,年接待游客超千人次。民俗村遗址修复、古井故事传承、VR技术复原明清村落,让年轻人也爱上了脚下的土地。
“原来这些老房子、老井,不只是旧东西,更是我们村的根啊!”村民罗建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站在新起点,勤劳村已绘就更宏伟的蓝图:打造智慧康养示范村、建设文创产业园区、争创省级旅游名村……未来,这里将推动民俗村遗址申报市级文保单位,联动营地、美术馆打造“历史—自然—艺术”旅游环线,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幸福。”谌厚焕信心满满地说。
◎ 村民说
老党员谌友国:以前村里办事,我们心里还犯嘀咕,现在制度明明白白,组长们也事事操心,有啥问题都能商量着解决,住着踏实又安心!
村民柯昌汉:产业搞起来后,咱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把土特产卖给营地、美术馆的游客!
通讯员李雨涵 付艳芳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