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第三十一届武汉晚报中小学生足球赛圆满落幕。令人瞩目的是,在八个组别的冠军榜单上,江岸区学校豪取四冠,占据“半壁江山”——实验博雅小学夺得精英乙组冠军,堤角小学A队夺得精英甲组冠军,六中位育蓝队夺得初中组冠军,汉铁2队夺得高中组冠军。更值得称道的是,这四所学校并非专业足球学校,而是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普通学校,其中六中位育和汉铁高中还是我市重点初高中。
这一优异成绩不仅展现了江岸区学校在足球运动中的强势地位,更折射出该区域在体教融合方面的深入探索和成功实践。江岸区学校如何在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双赢发展?其成功背后有着怎样的支撑体系?
系统化培养体系:
从小学到高中的无缝衔接
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域足球运动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从小学到初高中,每年的升学会给予一定的指标,让有特长的孩子能够继续深造。”这一政策保障了足球特长生的成长通道,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堤角小学作为传统足球强校,培养了众多足球苗子;这些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像六中位育这样有足球班级的学校继续发展足球特长;高中阶段,像汉铁高中也有足球特长班级为他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汉铁高中冠军队中多位球员,还如愿进入我市高校。这种“一条龙”培养模式,保证了足球人才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培养。
实验博雅小学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迅速在足球项目上取得突破,也从侧面证明了江岸区培养体系的成效。该校领导表示:“我们虽然重视足球,但从不放松文化学习。相反,我们通过足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搏意识,这些品质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赛事平台搭建:
以赛促练,提升水平
“我们每年举办赛事,也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们提供了项目展示基础。”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内部定期举办各级足球比赛,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
“晚报杯”足球赛作为武汉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中小学生足球赛事,主会场设在江岸区,为该区学生提供了大量比赛机会。常年坚持举办这样大型的足球赛事,带动了更多人群关注足球运动,形成了良好的足球氛围。
江岸区教育局与市体育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市运会,江岸区都会派出优秀队员参赛,并取得了不俗成绩。这种“以赛促练”的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竞技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优秀教练员队伍:
无私奉献的幕后英雄
任何成功的体育项目都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江岸区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一支专业、敬业、乐业的教练员队伍。
堤角小学老师胡军曾获得市劳模称号,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多年来扎根基层,不计报酬地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为江岸区足球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教育局平时很注重对教练员的培养,支持年轻老师外出学习提升。如堤角小学冠军队年轻主教练叶炬麟老师参加国际级裁判员培训,专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支持这样的年轻老师多出去学习,让教练员也很舒心、顺心,越干越起劲,愿意在青少年培养上不计报酬地付出。”
这些教练员无论球队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不放弃的坚持精神,是江岸区足球运动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他们不仅传授足球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人格品质。
学校领导重视:
足球情怀与文化教育并重
江岸区足球运动的成功,还得益于各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足球情怀。
堤角小学历任校长都有深厚的足球情怀,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培养;六中位育的鲁校长大力支持足球事业发展,在学校招生、球队建设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注。球队外出比赛耽误功课后,学校会专门指派老师为学生补课,确保学生文化学习不落后。
汉铁高中毛晓峰校长对足球项目也非常支持。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但学校仍然全力支持球队建设与发展,同时减少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支持球队不断前进。
实验博雅小学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有着深厚的体育情怀,这也是该校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
江岸区的体教融合实践:
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相得益彰
江岸区学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体教融合模式——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
足球运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拼搏精神和规则意识,这些品质迁移到学习领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文化学习的提高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战术素养,反过来提高了运动水平。
江岸区学校在“晚报杯”足球赛上的出色表现,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长期坚持、系统培养、多方合力的必然结果。江岸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只要坚持体教融合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配备优秀的教练员队伍,获得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普通学校同样可以在体育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实现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的双赢发展。
记者周飞 实习生殷曌明 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