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智愿汇”共谱社区温暖协奏曲

    社区开展端午节文体活动。

    社区办起垃圾分类小课堂。

    长江新区阳逻街道若城社区党支部书记 程秋珍    

    【案例背景】

    若城社区地处阳逻与双柳交界处。辖区共有6个小区,常住居民3519人。辖区呈现片区分布散、居民构成多元化等特点,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多元力量破解治理难题?如何将活力转化为服务效能,聚力提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精准施策解难题?这些成为社区党组织经常思考的问题。

    【治理办法】

    多元共治 汇邻里活力

    若城社区积极打造党建品牌“智愿汇”。“智”依托数字平台整合资源,通过“邻里客厅”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愿”凝聚七支特色志愿团队,形成“七彩合力”服务网络;“汇”,整合党员、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品牌通过“智愿汇智”议事机制破解治理难题,以“智愿课堂”推动教育普惠,将活力转化为服务效能。

    数字赋能,让志愿力量聚起来

    “智愿汇”的巧思,结合了智慧与志愿。

    党建引领,依托线上志愿服务网的数字平台,汇聚广大社区居民的创意和巧思,将社区的志愿资源整合发力。擅长安全宣讲,精通课业辅导,熟稔矛盾调解……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并为志愿服务树立“能力坐标”。辖区居民广宣传齐发力:有的参与消防安全巡查,有的主动响应清洁家园号召,有的投身普法和防溺水宣传……

    在线下场景中,社区与百瑞景滨江生活区一起打造“城市书房”和“邻里客厅”,成为辖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各类精彩纷呈的活动在这里开展,“妇女节”保障妇女权益法律讲座、手链DIY活动,“儿童节”关爱留守儿童共画美好未来活动,夏季关爱新业态群体送清凉……一件件民生小事,通过线上报名和线下服务高效解决,让志愿服务从“零散化”变为“系统化”,从“凭热情”走向“靠机制”。

    曾经分散的热情,被有序引导,变成“按需匹配、精准对接”的志愿合力。

    多元共治,让社区活力涌出来

    七支特色志愿团队,是“智慧党建”亮眼的“生力军”。

    从守护社区平安的“党员先锋队”,到关爱青少年成长的“萤火护童队”,从专注科学普法的“法润民心队”,到深耕文化传承的“巾帼芳华队”……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各展所长,让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辖区全体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加入“党员先锋队”,不间断参与社区夜间安全巡查,同时响应清洁家园号召,党员们手持扫帚、垃圾袋穿梭在小区楼道与绿化带,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由社区驻点律师牵头,带领辖区居民组成“普法小分队”,通过法律课堂、普法专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居民讲法普法,保障辖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

    社区还有一群既能干又温暖的志愿服务队伍,她们是默默传承传统文化、尽显蕙质兰心的“巾帼芳华队”。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她们开展传统节日来历和人文故事等传统文化宣讲。

    暖心服务,让民生温度升起来

    在服务实践中,关爱青少年成长是社区服务的重点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为社区“萤火护童队”的主力。

    志愿者们耐心为社区老人演示手机操作,从微信视频到线上支付,指尖轻划间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周末公益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们陪伴孩子们走进知识与创造的小天地。暑期公益托管班里,辖区的爱心妈妈和学生志愿者们化身“暑期领航员”,与孩子们围坐成一方温馨的小天地:为孩子们讲解暑假作业里的难题;捧着经典名著轻声朗读;音乐分享环节偶尔抱起吉他拨动琴弦,一首首励志歌曲随着明快的节奏流淌,孩子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知识在此传递,歌声在此飞扬,青春的热忱与童真的烂漫在社区空间里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成效与启示】

    若城社区“智愿汇”党建品牌打造以数字平台为纽带、以志愿服务为底色的社区治理新载体,不仅让科技与人文在“家门口”相遇,更凝聚起多元力量,共同绘就一幅“生活共同体”画卷。

    从数字平台的精准对接,到七支队伍的协同发力,再到一次次浸润人心的公益活动,“智愿汇”串联起志愿“暖”,用科技的“智”激活社区的“力”。社区实现从“行政单元”到“生活共同体”的转变,居民在智慧服务中感受温度,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归属感。

    通讯员涂曼 实习生阮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