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泛黄的老照片、儿子小学时的红领巾、老伴儿的旧毛衣……

安享晚年,从清理“回忆包袱”开始

    老年人常以物寄情,每件物品都能打开一扇回忆之门。

    图片由AI生成

    天津市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对一处老旧墙体进行清洁整理。

    新华社发

    70岁的李阿姨家里藏着一个“秘密”:她的衣柜,已有十年没彻底打开过。一叠泛黄的老照片、儿子小学时的红领巾、老伴儿留下的旧毛衣……每件物品都像一把钥匙,轻轻一碰就能打开回忆的闸门。“每次想收拾时,拿起这件又舍不得那件,最后只能叹着气把柜门关上。”李阿姨说。这不是念旧,而是一场无声的情感拉锯战。

    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旧物,既能保留珍贵记忆,又能让老年生活更加轻松自在呢?

    “断舍离”前

    先考量旧物情感价值

    为什么老年人宁可住在“杂物堆”里也不愿清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医师赵静揭露关键真相:“老年人的物品堆积现象背后,是深刻的心理需求。”

    “直接让老人丢弃物品是最糟糕的建议。”资深照护师王女士说,“这就像要求一个人删除自己的历史。”她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独居的周阿姨在子女强行清理她的“破烂”后,出现了持续两个月的失眠和抑郁情绪。王女士说:“那些被扔掉的布头是周阿姨给孙子做虎头鞋的剩余材料,对她而言是祖母身份的象征。”

    步入晚年,老年人常以物寄情,每一件物品都仿佛打开了一扇回忆之门。因此,赵静建议老年人在处理这些物品时,分步进行。

    分类——

    “我们可以先将所有情感物品分为三类:保留、捐赠和丢弃。”赵静主任进一步解释说,“保留那些具有重要情感价值且经常回忆的物品,比如祖传的首饰、重要的纪念品等;捐赠那些仍有情感价值但不再需要的物品,像旧衣物、书籍等;至于那些已经破损或不再有情感意义的物品,比如发黄的照片、破损的玩具等,就可以考虑丢弃了。”

    标记——

    对于那些决定保留的物品,赵静主任建议用标签或便笺纸写上简短的说明,记录物品的来源和重要性。比如,“爷爷送的生日礼物,1985年”。这样一来,不仅自己能随时回忆起背后的故事,以后家人看到这些物品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

    数字化保存

    让回忆更鲜活长久

    在某社区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上,68岁的赵美云(化名)正学习使用高拍仪。她将1956年的全家福扫描修图后,制作成动态电子相册,背景音乐是父亲最爱的《茉莉花》。“原来皱损的照片经过修复,连奶奶旗袍上的盘扣都清晰可见。孙子用AR技术让照片里的人眨眼睛,好像跨越时空的对话。”赵美云告诉记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老年人开始尝试将情感物品数字化保存。”收纳整理师田帅介绍道,“这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能让回忆更长久。”

    扫描老照片——

    “选择一台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扫描仪很重要。”田帅说,“便携式扫描仪是个不错的选择,操作简单,方便携带。”65岁的刘阿姨在整理家中杂物时,就将一些老照片扫描成电子版,并上传到了云空间。“虽然这些照片是纸质的,但数字化保存后,我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看,不用担心损坏。”刘阿姨一边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一边欣慰地说。

    录制视频——

    “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录制视频,这些设备操作简单,画质清晰。”田帅建议道,“将情感物品放在镜头前,慢慢讲述与这些物品相关的故事。比如,‘这是爸爸年轻时的照片,那时候……’然后将录制好的视频保存在手机或云存储中,也可以分享到微信视频号或抖音等平台,方便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情感流转

    记忆在传递中增值

    心理学上有种“社会性传承”理论,指通过物品传递实现代际情感联结。心理赋能师王晨发现:“当老人知道某件物品将被特定对象珍视时,分离焦虑会显著降低。”

    这种传递充满创意。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全国多地都发起过类似“故事漂流瓶”的活动。参与者将承载记忆的物件放入透明盒子,附上二维码故事链接,供他人借阅观赏。87岁的王老曾参与过类似的活动,他放入的是一枚1980年的企业徽章,“现在有七个人‘借’过它,最远传到了广州。徽章不再锁在抽屉里,而是变成了活的史料”。

    家庭仪式也是重要载体。山东菏泽的崔家每年春节举行“传家宝”仪式,长辈会选择一件物品讲述其意义后赠与晚辈。去年,80岁的祖母将保存60年的《智取威虎山》演出票根传给喜欢京剧的孙女航航,“票根上的日期正好是她的生日,这种巧合让普通的纸片有了魔法”。

    整理物品

    更重要是调适心理

    “处理‘回忆包袱’,不是清空而是梳理。建议各位老年人可以采用‘博物馆策展人’思维,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妥善保存;其余的可以拍照留存后流转出去。”王晨指出。

    77岁的宋大爷在经历轻度中风后突然醒悟:“囤积的旧物就像心理上的血栓。”近日,他请专业收纳师整理了家里堆放的旧物,还打造了一处“人生精品阁”,存放精选记忆物品,其余或数字化,或转赠。“现在每天看着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比过去满屋子杂物时更觉充实。”宋大爷说。

    “清理空间不仅能减少安全隐患,比如堆积引发的绊倒风险,还能提升生活品质。”赵静说,“老年人可以通过培养新爱好,比如园艺、绘画等,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过去的过度依恋。”

    “我最近就迷上了养花。”75岁的李大娘笑着说,“每天照顾这些花花草草,感觉生活充满了乐趣,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想那些旧东西了。”

    据《大河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