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各地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将全部开放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全面启动

    近日,上海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学生在上海一家科创培训机构制作飞艇遥控器。

    新华社发

    全国科普月官方海报。

    今年9月,为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昨日,记者从国新办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首次全国科普月将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这一主题,汇聚多方科普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各类活动将持续1个月,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是增进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

    全国诸多网红打卡地

    将全部开放

    “中国科学院将在今年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积极动员、部署院属单位开展一系列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在昨天下午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提到,今年9月,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将在朝阳区科技文化生活节开设科普展陈,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将“全部开放”。

    据周德进介绍,相关植物园包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和昆明植物所的植物园。

    博物馆包括又名国家动物博物馆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展示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

    天文台有比如上海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也都全部开放。

    “这些植物园、博物馆、天文台,都是科普和科学教育的网红打卡地。”周德进说。

    此外,广大院士还积极参与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国家级公益性科普活动,传播最新科技成就,促进社会公众走近科学。

    中国科学院将在今年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积极动员、部署院属单位开展一系列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

    让科普“嗨”起来

    突出趣味性

    “从日到月,不仅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说。

    今年的科普月有哪些特点?

    一是聚焦科技前沿,激发创新动能。

    中国科协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协同发展、融合互促的平台。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凝聚广泛合力。

    科协切实履行“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职责,积极联动各行业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广泛覆盖的大科普格局。目前,全国科普月平台网站已经汇聚各地活动超过了10万场。

    三是彰显为民初心,突出科普惠民。

    突出趣味性,让科普“嗨”起来。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打卡探馆等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突出时效性,让科普“热”起来。

    四是注重创新示范,引领科普风尚。

    科技馆与高校、科技企业共创的“科普创新实验室”,首次集中推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展品,为科技资源科普化探索实践路径。

    五是线上线下融合,掀起科普热潮。

    “科普中国”平台联合学习强国、微博、抖音等18个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化身科学传播达人、科普创客,创作、传播网络科普正能量。

    全面参与、全域覆盖

    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在9月受各地邀请开展超过780场科普报告,覆盖全国15个省、28个地级市。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推荐了多项科技成果参展“科普月”北京主场活动,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月相关线上活动。

    “今年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学院将在过往积极参与、大力配合的基础上,强化动员和部署,形成上下联动的格局,努力做到‘全面参与、全域覆盖’,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周德进告诉记者。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介绍,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连续举办了22个科普日活动。

    近5年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普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冯身洪表示,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

    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将重塑科普生态,引发科普范式变革。

    冯身洪称,面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科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要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文化土壤,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为推动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营造科学文化氛围,为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