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守住养老钱,远离这些“陷阱”

老年人理财避坑指南

    “我这辈子省吃俭用攒了20万,本想着给儿子攒个首付,结果听信了‘高利息保本’的理财产品,现在血本无归。”68岁的张阿姨坐在社区活动中心的椅子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合同复印件,声音颤抖。像张阿姨这样的案例,在当下老龄化社会中并不少见。老年人手中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如何安全理财成为摆在亿万家庭面前的重要课题。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陷阱层出不穷,而老年人自身又普遍存在理财知识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如何帮助老年人守好“钱袋子”,需要老人自身、家庭成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常见理财陷阱:那些披着羊皮的狼

    在武汉中山公园的晨练人群中,记者遇到了刚退休的王大爷。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以房养老”的宣传单:“每月能拿3000块利息,比银行高多了。”当被问及具体条款时,王大爷却说不清楚。“销售说手续很简单,签完合同就能领钱。”这种“以房养老”骗局正是近年来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典型陷阱之一。

    1.高息诱惑的“庞氏骗局”

    “保本收益12%,按月付息”“投资养老公寓,每月返利”——这类看似诱人的宣传语背后,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这些非法机构通常没有金融牌照,却打着“国家项目”“政府背景”的旗号招摇撞骗。

    2.亲情营销的“温情陷阱”

    “阿姨,我们比亲闺女还关心您!”在社区里,常能看到穿着制服的“理财顾问”对老年人嘘寒问暖,送米送油。刘奶奶就因为销售小李的“贴心服务”,将毕生积蓄50万元投入了所谓的“养老理财项目”。警方调查发现,这些销售人员往往经过话术培训,专门针对独居、空巢老人下手。

    3.伪科学概念的“创新产品”

    “区块链养老”“元宇宙投资”……这些高大上的概念让许多老年人云里雾里。65岁的陈伯伯就被“数字藏品”投资骗走了15万元。“他们说这是未来的趋势,限量版数字画作能升值百倍。”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数字资产大多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交易平台随时可能跑路。

    4.以房养老的“美丽谎言”

    正规的“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与非法集资有着本质区别:正规产品由保险公司提供,不会要求老人签署房屋过户或委托买卖协议。而骗局往往打着“倒按揭”旗号,最终让老人失去房产。

    二、老年人理财为何容易上当?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老年人理财受骗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信息不对称的天然劣势

    “合同上的字我都认识,连起来就不明白了。”62岁的孙阿姨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31%的老年人能看懂基本的理财合同条款。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加上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使他们更容易被误导。

    2.对金融机构的盲目信任

    “银行里的人推荐的,还能有假?”很多老年人认为在银行网点购买的产品就一定安全。实际上,部分银行网点曾出现过员工私自销售非本行理财产品的“飞单”现象。2021年某国有大行就因此类事件被银保监会处罚。

    3.心理需求的被利用

    子女工作忙,老人渴望关怀;退休后失落,需要价值感……诈骗分子精准把握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很多老人明知可能有风险,但为了获得关注和陪伴,还是选择相信“推销员”。

    4.养老焦虑的推波助澜

    “怕生病,怕给孩子添负担”是许多老年人的共同心态,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焦虑推销产品。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76%的受骗老人将“为子女减轻负担”列为投资动机。

    三、理财避坑实用手册

    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市场,老年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记者采访了多位金融专家和法律人士,总结出以下实用建议:

    1.牢记“三不原则”

    不轻信高收益:超过银行同期理财产品收益就要打问号,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不贪图小便宜:免费体检、旅游、礼品往往是诱饵。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盲目签字:任何合同都要子女或专业人士把关,看不懂的条款坚决不签。

    2.选择正规渠道

    首选银行存款和国债:这两种产品几乎零风险,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购买:一定要在银行柜台等正规场所办理,警惕上门推销。

    了解产品性质:分清存款、理财、保险的区别,不要把保险当理财买。

    3.善用“三问法则”

    问家人:重大投资决定前,一定要和子女商量。

    问监管:拨打12378银保监投诉热线核实机构资质。

    问专家:可以到社区金融知识讲座咨询,或联系正规金融机构客服。

    4.提升金融素养

    参加社区教育:很多武汉的居委会定期举办防诈骗讲座。

    学习基础概念:了解什么是复利、风险等级、流动性等基本概念。

    关注官方信息:通过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官网获取权威金融知识。

    5.善用科技工具

    设置转账延迟:很多银行提供24小时转账冷静期。

    使用记账软件:记录资金流向,避免糊涂账。

    安装反诈App:“国家反诈中心”App能有效拦截可疑电话。

    四、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帮助老年人理财避坑,不仅是老人自己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子女要做到“三多”

    多沟通:定期询问父母的财务状况,不要忌讳谈钱。

    多陪伴:填补老人的情感需求,减少他们被骗子“亲情营销”的机会。

    多科普:用老人能理解的方式讲解常见骗局,分享正规理财知识。

    2.社区应加强防范

    开展常态化宣传:通过案例讲解、情景剧等形式普及防骗知识。

    建立预警机制:关注辖区内异常集资行为,及时上报。

    提供咨询服务:联合银行、律所等机构提供正规理财指导。

    3.监管部门需持续发力

    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完善适老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低风险产品。

    畅通举报渠道:确保12378等热线24小时畅通,快速响应老人求助。

    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就是守护他们的晚年幸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年人自身提高警惕,需要子女多些关心和耐心,更需要全社会构建起防范金融诈骗的安全网。正如一位金融专家所说:“理财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提心吊胆。对老年人来说,安稳比高收益更重要。”让我们携手努力,帮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心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

    ◎ 小贴士

    遇到可疑理财推荐,可拨打12378银保监投诉热线咨询。

    推荐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相关防护功能。

    武汉各社区通常设有金融知识普及讲座,可留意社区公告参加。

    正规金融机构不会要求客户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

    记者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