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能办事 爱来玩 小满足”

新华街道居民多了一个“家”

    新育社区暖新驿站为骑手小哥集体庆生。

    江汉区新华街道以“去行政化、强亲民化、服务暖心化”为理念,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功能转型与空间再造,展现出“能办事、爱来玩、小满足”的新面貌。居民们欣喜地发现:“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真的变样了。”

    能办事:解居民之忧,服务更贴心

    传统的社区服务中心往往让居民感到有距离感。新华街道通过空间重构与服务延伸,真正实现了“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

    毗邻辅仁小学的新育社区率先推进“去行政化”,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将办公室迁至三楼,把更便利的一、二层全部留给居民使用。“以前办事得爬楼找窗口,现在一进门就有人迎上来指引,特别暖心!”一位正在办理业务的居民笑着说。

    作为江汉区8个试点社区之一,新育社区与长江少儿出版社共建“书香新育”,为孩子们打造了一片安静舒适的阅读天地,让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在一墙之隔的社区落脚,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社区还专门为骑手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设置“新锐集结地”,提供饮水、休憩、工具借用等暖心服务。一位刚接完热水的骑手小哥表示:“有了这个地方,我们终于有个歇脚的‘加油站’。”

    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经改造后,设立了多功能活动室、会议室、瑜伽室、科普空间等多元化功能区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其中,精心打造的科普空间已成为连接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第二课堂”枢纽。寒暑假期间,社区依托科普空间策划一系列趣味实验课和科技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科普教育。

    作为“2022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新育社区始终将法治精神融入社区治理与服务之中,打造具有高度“可落地性”和“实用性”的“江城驿站”暖心服务体系,让精细化服务惠及更广泛人群。

    爱来玩:享美好生活,空间更亲民

    邮三社区由原邮电、邮三两个单位型居委会合并而成。改造后的社区拆掉了传统柜台,把更多空间交给居民自己规划,让大家“有事没事,都爱来待一会儿”。

    一楼被打造成户外工作者驿站和“超仁咖啡”角,居民不仅可以在此休息聊天,还能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我现在几乎每天下午都来这儿坐坐,喝杯咖啡、看看书,邻居们也常在这儿碰面,社区真的变亲切了。”一位退休阿姨高兴地说。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社区巧妙利用一楼半的转角空间,打造出“跟着邮票学党史”特色展区。这一创意源自一位邮政局退休老党员,他希望用邮票讲活历史。中国邮政武汉市分公司也积极参与,提供邮票并指导布展,让居民在方寸之间读懂时代变迁。

    二楼还设有电话展厅,从老式拨盘电话到智能手机,陈列着不同年代的通信设备。“带孩子来看看我们以前用的‘大哥大’,特别有感触!”一位父亲一边参观一边感慨,“社区不仅是我们办事的地方,更成了感受生活、学习知识的好去处。”

    小满足:可交友可就业,收获愉悦感

    位于“精武路商圈”核心地带的精武社区,不仅让居民“办成事”,更让大家“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收获归属感”。

    一进门,便是融合“历史沿革墙+复古街景图+老物件”的展示区,新老居民都能在此感知精武路从老街巷到高楼商圈的变迁,增强社区认同感。二楼设有友邻大客厅,是“青年议事会”的主要场所,年轻人常聚在这里讨论社区事务、分享生活趣事。

    最受关注的是“心动OFFER”信息栏和青年夜校发布区。社区青年之家作为全市17个青年夜校基地之一,联合团市委、青企协及辖区培训机构开设多种课程,覆盖职业技能、文化艺术等内容。“我在这里认识了更多朋友,还学到了短视频剪辑,社区真的给我们年轻人搭了很好的平台。”一位学员满意地说。

    社区还打造了近百平方米的共享会议室,桌椅均由共建单位捐赠,面向楼宇中小微企业开放预约使用。“我们公司小,开会常常找不到地方,现在直接来社区,太方便了!”一位企业职员表示。

    治理新模式:打破心墙,共建家园

    新华街道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从“办公场”到“生活场”的转变。居民与社区之间不再有“心墙”,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人”的融洽氛围。

    无论是新育社区的服务延伸、邮三社区的空间创新,还是精武社区的情感联结,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亲民化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服务理念与社区文化的深刻转型。“去行政化”让服务有了温度,“强亲民化”让空间聚起人气,“服务暖心化”则让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现在社区服务性强了、人情味浓了、大家喜欢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华街道居民说。

    通讯员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