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住的地方有两个理发店。在手艺方面,两家竟有相似之处,男伢来了理发快速简单。小伢嘛,平头、“瓦片”、“围桶”等,只要提出要求,理发师傅三下五除二,修理成型,洗发,稍作细节修饰,大功告成。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蛮懂事,马上掏出钱递给对方后,起身匆匆离去,免得耽误理发店生意。因为,理发店人气尚可,时常男女老少坐着排队!
长大了,参加工作,对理发的要求水涨船高。剃个流行的“泰山”头,刮刮脸、修修面、剃剃胡子、剪剪鼻毛、干净整洁,显得人有精气神。在茫茫人海中,当时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算太多。稍微讲究点,会要求吹个电吹风,脸上抹点“香香”,头上抹点发油。再讲究点的,把头发打理成“八分”状后,用电吹风吹成“飞机”发型。
女士的发型造型并不复杂,要么剪成齐耳短发,或剪一点点,扎成短辫子方便;要么嫌辫子长了,剪短点,便于打理。遇上讲时髦的,盘个烫发(卷发)。
数年前,我到武昌一家具有70年历史的老理发店体验了一把。走进斑驳红漆木门一瞄,哇!座椅、镜面、吊扇、水池、水壶、板凳等古香古色,连烧开水的装置都是用蜂窝煤炉子。看到这些场景,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青春年代。这个国营理发店高峰期有六七个理发员,如今,仍在坚守的就是两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
有媒体还报道了这家理发店,吸引不少市民来此处打卡。我呢,正是慕名而来。坐在带有旋转的老旧半圆形座椅上,我随口抛出一句“剃个泰山头!”对方心领神会,剃头、修面、刮胡子、剪鼻毛、抹香香,精准到位。回味和体验老理发店,不仅是怀念,更多的是在青葱岁月里那段一起拼搏、一起闯的日子里有你、有我。
汪继生(70岁)
洪山区梨园街道武铁佳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