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新洲区旧街街道清水塘村

“众人拾柴”建起美丽村湾

    清水塘村关爱行动不便的老人。

    清水塘村开展助老活动。

    年底积分兑换热闹得像集市。

    清水塘村,位于新洲区旧街街道东南角。全村2.4平方公里,175户678人,以700亩水产养殖和400亩茶叶种植为主要产业。曾几何时,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一度面临基层治理乏力、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然而,短短数年间,清水塘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稳步增长,乡风文明显著提升。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基金为支撑、以数字化为助力的乡村治理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清水塘村认识到,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自2022年起,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牵头制定治理方案、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制度落实,成为治理体系中最坚强的“主心骨”。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村书记担任组长,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和捐款捐物,在基金筹集、积分评定、矛盾调解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清水塘村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每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负责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纠纷调解等工作,形成“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在党组织的强力推动下,清水塘村逐渐形成了“有事找组织、有难党员帮”的良好氛围,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资金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普遍难题。清水塘村创新思路,依托湖北省“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和村爱心基金“蓄水池”,探索出一条“资源汇聚、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村爱心基金不仅为村级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更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纽带。通过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增强了村民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乡村治理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清水塘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精神滋养,通过打造爱心书屋、开展节日活动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村里利用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建立爱心书屋,配备农民实用的书籍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由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书屋成为村民充电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清水塘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坚持群众主体,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治理模式;必须坚持资源整合,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合力。

    ◎ 村民说

    村民王细莲:村里都是在为我们办事,如果我们帮着一起办还能获得积分,年底还可以兑换东西,当然开心。

    村民邵柏清:咱们村不仅环境美、活动多,村干部还特别关心我们这些年龄大的,总找人来问我们需要什么。

    村民王先佑:村里很多事都做到了我们心坎上。我们有什么事,找村里基本都能解决。

    通讯员操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