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 唐兴近 中共黄陂区委社会工作部 袁哲
【案例背景】
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沿河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1559亩,山林1340亩,共293户,1000余人。沿河村立足自身特点,积极搭建村湾议事平台,广泛收集民声民意,让村民们围绕村湾发展的各类问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诉求。在了解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沿河村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创新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稻田咖啡、乡村露营、果蔬采摘、特色民宿、公司团建等业务,促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户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0.5万元提高到2025年的60余万元。
【治理办法】
四步议事法
构建规范化流程
收集问题。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走访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议题。沿河村建立了线上微信群,实时发布工作动态,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利用“乡村夜话”机制,村干部根据村民“白天忙工作,夜晚有空闲”的实际情况,走村入户倾听民声,收集民意。
分类处置。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按照“易事马上办、大事商量办、难事联合办”的原则,建立分级问题化解机制。
协商议事。组织村民、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等开展议事协商活动。围绕“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完怎么办”等核心环节,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议事协商机制。
办理反馈。建立结果反馈机制,将议事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沿河村构建“群众提事、代表议事、协同办事、民主公示、定期回访”五环议事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
多元参与
确保议事有成效
群众议事平台要有广泛代表性,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在发挥村“两委”、老党员、村民代表、驻村干部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鼓励环卫工人、新农人等群体成员积极参与。通过召开湾(组)会议、“乡村夜话”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村庄产业定位、闲置土地、房屋利用等意见建议,并最终促成星空河畔营地、乡巴克稻田咖啡、桃园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等项目在沿河村落地运营。通过新农人群体的加入,有效促进了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
创新形式
让议事更接地气
聚焦不同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创新推出多样化议事形式,让村民参与议事“零门槛”。针对白天忙于工作的上班族,村里建起议事微信群,发布议题、收集意见全在线上完成,方便大家利用碎片时间畅所欲言;面对喜欢线下交流的老年人,便在村口凉亭、村民院落摆起“院落茶话会”,泡上热茶拉家常式议事,打消老人们的参与顾虑;遇到涉及多户利益的集中诉求,就组织“小院议事”专题会,召集相关村民面对面沟通、现场协商。通过分类议事、精准回应,各类群体的诉求都能高效解决,不仅让议事过程更接地气,更大幅提升了议事效率,让村民都能真正参与到村庄事务决策中。
结果导向
让议事取得实效
沿河村始终将居民议事会与解决民生实事紧密结合,推动一批“老大难”问题从“议”到“办”再到“成”。沿河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成了村民们的心头事。为破解这一难题,村里决定从盘活闲置资源入手。沿河村先后组织召开了5次湾(组)会议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对村里一块闲置土地怎么用才合适、如何用才能长久受益,进行反复磋商讨论,让不同声音充分碰撞,在引导中凝聚共识。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收益稳定性和管理难度,结合村里缺乏稳定收益项目的实际,最终商议确定了平整土地、建设村集体经济用房出租的方案。通过众人合力,闲置土地顺利完成建设,如今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村集体有更多资金投入民生改善,这一通过民主议事敲定的方案,赢得了村民广泛认可。
【成效与启示】
通过搭建村湾议事平台,沿河村让村民真正成了村庄发展的主人,实现了民主在基层的有效落实,推动了村湾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和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沿河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