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浙江杭州闲林街道办事处通报了一起氢氟酸致死事故。通报中称,52岁的涂某9月9日进入当地一处无人空地时,不慎接触到现场遗留的氢氟酸。9月14日,她因中毒不幸离世。短短几天内,健康的中年人因一次不慎踩踏,生命定格在了52岁。这起事件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氢氟酸的可怕:清澈、无色,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击垮人体。
上海长海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胡晓燕教授说,每月都会接诊一两例氢氟酸灼伤患者,深知这种被称为“化骨水”的化学品有多凶险。氢氟酸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可怕?
“看似普通,实则致命”
很多人对硫酸、盐酸的腐蚀性有所了解,却对氢氟酸的危害知之甚少。事实上,氢氟酸的凶险程度远超想象——它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无色透明,带有刺激性气味且易挥发,从外观上看与普通液体差别不大,这也让它多了几分“隐形杀手”的特质。
它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能够腐蚀金属、玻璃和含硅的物体。“实验对比显示:5%浓度的氢氟酸仅需3分钟就能穿透皮肤角质层,同样浓度的硫酸需要15分钟,盐酸则要2小时。”胡晓燕说,“即便浓度极低,它也能迅速深入皮下组织,甚至侵入骨骼和血液,对身体造成深度伤害。”氢氟酸进入人体后,氟离子与血钙结合,使血钙降低,引发肌肉痉挛、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氢氟酸的危害还体现在“迟发性”和“强毒性”上。低浓度氢氟酸接触皮肤后,初期可能只是出现红斑、苍白,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氟离子在体内扩散,数小时甚至12小时后,剧烈疼痛、水疱、组织发黑坏死等症状会陆续出现,此时往往已造成严重损伤。
“争分夺秒,阻断伤害”
胡晓燕说,临床工作中遇到过不少氢氟酸灼伤案例,有化工厂工人因手套破损导致手部误触的,也有市民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不慎被液体溅到的。不同情况的灼伤,救治方式虽有差异,但核心原则都是“争分夺秒,阻断伤害”。
不久前,胡晓燕接诊了一位门诊患者,他的腿部有一处伤口3个多月都没愈合。反复追问病史后,患者才回忆起曾用化学药剂擦地板,有一滴黄豆大小的液体溅到腿上,当时没在意。“进一步检查后,确定是氢氟酸灼伤。虽然灼伤面积小,但氢氟酸的强腐蚀性造成了垂直的深度烧伤,表皮、真皮、脂肪都出现坏死,导致创口难以愈合。”胡教授表示。对于这类小面积灼伤,早期直接切除灼伤部位并缝合。
胡教授说,氢氟酸烧伤的致命风险是面积、浓度、接触时间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以面积判断危险程度。临床需要尽快用流动水冲洗创面20—30分钟以上,用静脉滴注、外敷或局部注射等方式为患者补钙,进行营养心肌、血液透析等治疗,并进行全身支持治疗和局部清创。
“先自救,快就医,讲清楚”
据介绍,氢氟酸并非只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药剂里也可能含有这类成分。医生提醒: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能在意外发生时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第一步,紧急冲洗。氢氟酸一旦接触皮肤,要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至少15—30分钟。如果戴了手套,应迅速脱下并连同衣物一起丢弃,避免二次接触。若不慎接触到眼部,需撑开眼睑,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尽可能减少对眼部的伤害。
第二步,及时就医。冲洗后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立即前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就医时,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接触的是氢氟酸,以及大致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方便医生快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第三步,避免自行处理。很多人在遇到化学品灼伤时,会习惯性地用小苏打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这种做法对氢氟酸灼伤完全不可取。氢氟酸与某些碱性物质反应可能反而会加重灼伤。也不要随意挑破水疱,以免引发感染。
“除了氢氟酸,生活中还有不少化学品潜藏风险,比如装修材料、美甲用品中含有的甲醛、苯、乙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胡晓燕说。
专家强调:无论接触何种危险化学品,大家都要遵循“先自救、快就医、讲清楚”的原则,保护好自身健康。
【相关】
危险“化骨水”
竟在电商平台敞开卖
这起悲剧让有“化骨水”之称的氢氟酸引发公众关注,记者调查发现,氢氟酸可被随意网购,存在渠道无资质随意售卖、监管失守等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在多个网购平台上搜索“氢氟酸溶液”等关键词,竟无需任何资质验证即可购买。
在售产品规格从100毫升到25公斤不等,部分小规格产品价格低至8元/瓶。有的店铺号称销量超万件。
在售卖时,商家仅提醒买家“戴手套就行”,对通风防护、剩余试剂处理、禁止个人购买等关键信息三缄其口。更令人担忧的是,记者咨询的数家店铺无一能提供《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部分店铺营业执照显示的经营范围不含危化品,且经营期限也已过期,仍违规售卖。记者以个人想洗玻璃为由咨询购买时,店家也不核查买家的身份与实际用途。
此外,多家网店的商品详情页显示,该产品适用于玻璃清洗、瓷砖清洗等,但未提及不慎接触氢氟酸的严重后果,以及需在通风、戴安全面罩的情况下使用等详细操作准则。部分商家还设置了“免责条约”,称不承担任何事故责任。
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的邵斌律师表示,此类危化品市场乱象,主要源于商家逐利与监管缺失,我国法律明确要求,销售危化品需要取得相关资质或备案,法律严禁无资质主体销售,且销售方必须严格审核客户资质。但在网购平台上,这些规定似乎成了“一纸空文”。他建议有关部门立法提高对非法销售危化品的处罚等级,加强相关监管,避免悲剧重演。
综合《新民晚报》《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