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遍七里一村社区广场,这里早已热闹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广场舞阿姨踩着鼓点舒展身姿,踢毽子的叔叔们笑声穿透晨雾,书画室里老者挥毫泼墨的墨香飘出窗外,红马甲志愿者穿梭楼道的身影更添暖意。这个老社区有着“自己组队、自己张罗、自己当家”的精气神——居民们用双手把日子拧成了蜜,让“家”的味道在每个角落发酵。
2012年,汉阳区琴断口街道七里一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建成时,楼下零星的广场舞爱好者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这里会成长出22支“像样的文艺队伍”。队长朱老师自掏腰包买排练服、借场地,带着“麒麟艺术团”从几个人跳到几十人;王师傅拉起“红馨合唱队”,每周五的排练声能吸引隔壁小区居民来“蹭课”;退休教师牵头的“墨香书画社”更成了“老少乐园”,孩子们放假来学毛笔字,今年清廉社区书画展上,居民自创的书画作品让路人驻足点赞。没有专业老师,就“居民带居民”;缺场地道具,就“社区找资源、居民自己做道具”。这些队伍像磁石般凝聚人心,连周边小区的居民都羡慕:“七里一村活动最多、人也最多,是最热闹的!”
文艺队伍组建起来后,社区的文化活动便从未断档。每月都有“小热闹”:周二夕阳红京剧团在京剧室咿咿呀呀开唱,周五红馨合唱团的歌声飘满楼道;逢年过节更有“大场面”——连续四年的“社区公益年货节”上,非遗糖画、剪纸展位前挤满人,舞蹈队跳着自编的《过年啦》,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舞龙灯,连不爱出门的张爷爷都被拉来玩游戏,赢了伴手礼笑得合不拢嘴。七夕为金婚夫妻们拍摄“婚纱照”,镜头里藏着半世纪的相濡以沫;端午文化节上,大学生志愿者讲民俗故事,阿姨们围桌比赛包粽子,文艺队即兴开唱;重阳节集体生日会,文艺队为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慰问演出,老人们握着社区李书记的手说“你们比我自家孩子还亲”。这些活动没人“空降”组织,全是文艺队和社区群干凑一起商量,场地自己清,道具自己凑,节目自己编——正因为“自己的事自己办”,社区才更像个热气腾腾的“大家庭”。
“社区的事,光热闹不够,还得大家一起管。”这话说的正是社区“明星团队”——“湖北好人”也是“百通”志愿服务队队长周重书。谁家水管漏了、灯泡坏了,只要到“百通驿站”说一声,他准带着志愿者和工具上门帮忙;还有年轻妈妈组成的“幸福烘焙坊”,每周三在青年夜校免费教西点;去年“幸福改造”项目中,居民意见不统一,志愿者挨家挨户调解意见,把僵尸车停放点改造成“口袋花园”,如今下棋的、歇脚的居民络绎不绝。合唱队队员组成“百通巡逻队”,每晚用小喇叭提醒安全;居民和志愿者一起制定“文明公约”,楼道杂物有人劝、遛狗牵绳有人管。“以前觉得社区事是居委会干部的事,现在才懂,自家楼道自己扫,邻里矛盾自己劝,住着才舒心!”居民王承燕的话,道出了“共治共享”的真谛。
如今的七里一村社区,歌声与笑声在街巷流淌,居民的笑脸成了最美的风景。从“各过各的”到“一起热闹、一起管事”,文艺队搭起了情感的桥,志愿队聚起了共治的心。这份幸福是居民们一起“凑”出来、“干”出来的——正如社区宣传语:“社区是我家,一起守护她!”
◎ 社区居民说
党员周友新:虽然我们是老旧小区,但是这里最有烟火气、人情味,我就愿意住在这里,哪都不去!
青年志愿者卜轶辰:以前觉得社区都是爹爹婆婆们才去的,当我走进社区青年夜校,我才发现,社区还有很多和我一样需要来放松充电的朋友!
居民包桂兰:从没想到可能物业都不管的问题,在“百通驿站”一说,下午就有志愿者来帮忙!
通讯员黄宝莉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