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6社区活动中心,每周一下午,总有一位头发花白、眼神明亮的老人早早来到工坊。她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紫边眼镜,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手中常握着各色毛线钩针。她就是67岁的孙放,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巧手孙老师”。
一针一线
编织的是热爱
孙放善于将旧毛线、废布料“变废为宝”,织出围巾、缝出布偶,用双手装点生活。退休之后,她更是一门心思扑进手工世界,通过视频自学钩织、纸艺、串珠等各类手艺。家里的窗台、书架、茶几渐渐被她的作品占据: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玩偶、精致实用的卡包钥匙扣、象征吉祥的中国结……每一件都藏着她的巧思与耐心。
“越是小东西越难钩”,孙放拿起一串拇指大小的钩针鞭炮说道。为了完成一束牡丹花,她曾连续数日每天只钩一朵,花瓣层层叠叠,针数繁杂,但她从不厌烦。“做手工让时间变得有意义,它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沉淀。”
从“自学”到“授艺”
2024年初,126社区筹备“同心文创工坊”,需要一位手工老师。有居民推荐了孙放,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邀请时,一向温和的她却连连摆手:“我不爱说话,哪能当老师?”她怕教不好、讲不清,更怕辜负大家的期待。
然而在社区的再三鼓励下,孙放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她提前两天备课,反复演练纸花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第一堂课,来了十多位学员。孙放站在桌前,手心微微出汗。可当她拿起皱纹纸和白乳胶,熟悉的触感让她渐渐放松下来。令人惊讶的是,平日沉默少言的她,一讲起手工竟变得侃侃而谈。从针法到选材,从技巧到创意,她讲得细致、教得认真。
她用针线
串起邻里真情
每周两小时的手工课,渐渐成了社区居民最期待的时光。学员大多是退休老人,大家围坐一桌,边钩织边聊天。孙放不仅是老师,更是大家的朋友和心理慰藉者。
她常对学员说:“钩就要钩得精致一点,不要粗糙。”但她从不批评,总是施以鼓励。有人织错了针法,她就接过针线亲手演示:“这个要用十字短针,才饱满。”“这里要六针圈起。”学员明霞记得,有一次自己的线因反复拆织变得弯曲起毛,孙放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新线换给了她。
孙放还特意准备了3套13种不同型号的钩针供学员使用。工坊微信群里,她随时答疑解惑,分享新图样和技巧。学员缺材料,她总是大方地说:“没线就来我这儿拿。”
工坊成了居民的
情感驿站
孙放的作品很少留在家中,大多送给了邻居、朋友和社区。她钩的牡丹花束被摆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台,钩针玩偶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礼物。最近,她正在筹备一场手工艺品义卖,虽然担心“老社区年轻人少,卖不动”,但仍坚持用新线精心制作每一件作品,“要做就得做精致”。
最让孙放欣慰的不是作品多精美,而是工坊成了社区居民的情感驿站。大家在这里交流手艺、分享生活,从家长里短到旅游见闻,从健康养生到子女教育……工坊里总是笑声不断。学员温来英常常问她:“孙老师,您20号回不回来?”孙放打趣道:“我还没走,你们就盼着我回来啦。”
计划录制
线上教学视频
尽管老花眼已超300度,晚上做手工尤其吃力,孙放却从没放下钩针。“习惯了,沉浸进去就停不下来。”她笑着说,眼神里全是光。
她有了新计划:录制线上教学视频,让更多人接触手工、爱上手工。“我在手工中收获了很多快乐,现在能把这些快乐传递出去,特别满足。”
从自学到成才,从手艺人到传播者,孙放用一根钩针、一团毛线,串起了社区的温度与情感。她不仅教会了大家手艺,更用耐心与热情营造了一个属于126社区的“温情工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被看见、被接纳、被温暖。
社区党委书记王彦称赞道:“孙放老师是我们的‘社区宝藏’。她教授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个手工坊是一个‘小切口’,却带来了社区凝聚力的‘大变化’,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自助到互助,编织出了和谐的社区邻里情。”
实习生杨澜 通讯员曾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