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国内首个机器人操作短波治疗仪获批上市

AI精准治疗加速康复医学转型

    AI智能短波治疗仪METT43通过机器人技术解决了人工操作的痛点。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王琼 田瑶林)9月19日,由武汉光谷生物城企业海沁医疗自主研发的“AI智能短波治疗仪METT43”正式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张搭载机器人操作臂的短波治疗仪注册证,标志着武汉在智能康复医疗设备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将加速康复医学的数字化、精准化转型。

    给短波治疗仪装上

    “智能手”和“智慧脑”

    短波治疗仪是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深层热效应,穿透皮肤和脂肪,直接作用于深层的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来达到消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物理治疗设备,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消融肺结节、产后修复等。海沁METT43与过去传统的短波治疗仪相比,穿透深度更深,能量更稳定、更集中,治疗过程更舒适、更安全。

    “这就好比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是让食物里面的水分子自己振动产热,而不是从外面用火烤。”据海沁医疗董事长、研发总监潘晓海介绍,与传统短波治疗仪不同,AI智能短波治疗仪融合了高精度温控机器人技术,能够像“智能手”一样精准探测身体表皮和皮下组织的实时温度,控制能量输出和位置,保证整个治疗过程中能量稳定输出和靶向热疗。此外,设备搭载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可以基于患者的实时生理反馈自动优化治疗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治疗参数的完全定量化,彻底解决了传统设备依赖操作者经验的问题。”潘晓海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是给治疗仪装上了‘智能导航’和‘防抖云台’。机器人手臂能精准定位到需要治疗的部位,AI系统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样,能够实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每次治疗都能达到最佳效果。”

    目前,该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年产量达1200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者增多,康复医疗需求持续增长,该设备不仅适用于大型医院,也可下沉到社区医疗中心和康复机构,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安全的康复治疗。

    产医融合破解临床痛点

    记者了解到,这款设备于2019年开始研发,灵感源于临床实践。“我们此前生产的是手动短波治疗仪,中南医院骨科康复科主任田峻提出,能不能让设备自动操作,这个需求为我们指明了研发方向。”

    “传统的短波治疗仪完全依赖手动操作,存在明显局限。”田峻告诉记者,过去,治疗师需要手持治疗头为患者进行治疗,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在治疗精度和能量深度控制方面都难以保证一致性。特别是对深部病灶的治疗,人工操作难以保持持续的精准度,这款设备则通过机器人技术解决了这个痛点。

    “在神经康复和肌骨损伤领域,治疗精度直接关系到疗效。”潘晓海进一步解释道,以肩周炎治疗为例,机器人手臂可以精准找到最深层的粘连点,并稳定输出能量,这是人工操作难以实现的。从目前积累的近万例临床实践看,单次治疗仅需30分钟,就能缓解患者痛苦。

    该设备在安全性方面也有重大提升。其内置的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感知患者的热感反馈,当检测到异常时会自动调整参数或暂停治疗,大大降低了烫伤等医疗风险。此外,设备还能自动记录每次治疗的全部数据,为患者建立完整的康复档案,便于医生跟踪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