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正式实施,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将获得财政贴息支持,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3000元。个人消费贷款如何申请、如何用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今天,招商银行武汉分行消费信贷客户经理张笛做客理财课堂,她提醒:“当下,‘先消费后还款’愈发流行,消费者务必保持理性借贷,看清真实利率。”
个人消费贷款
最高可享贴息3000元
8月中旬,财政部等部门对外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贴息政策支持范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
根据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及以下的普通消费,如日常购物、小件商品购买等;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贴息,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3000元。
目前,贷款经办机构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五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范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警惕“低利率”陷阱
算好资金成本账
个人消费贷款顾名思义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业务,主要用于个人装修、旅游、购置家电等消费。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旨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释放消费潜力,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在申请贷款时,不少消费者容易被“零首付”“低日息”等宣传话术迷惑,忽视了借贷资金背后真实的成本。
一些贷款机构在推广时,仅展示日利率或月利率,不将利率清晰折算为真实年化利率,让消费者误以为利率水平很低。例如,某贷款宣传日利率为0.02%,可换算成年化利率可能高达7.3%左右。
由此可见,消费者在借贷时,应明确了解实际还款总额,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多付利息。同时,优先选择在明显位置标注年化利率,并提供利息试算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防止陷入“低利率”陷阱。
理性借贷是核心
量力而行为上策
贴息政策虽为消费者减轻了利息负担,但贴息本质是“补贴”而非“免单”,借款人仍需按约偿还本金和剩余利息。因此,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理性借贷,避免因过度负债陷入困境。
在申请贷款前,消费者要仔细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合理安排消费计划。可以建立个人财务预算,明确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的界限,避免冲动借贷行为。比如,在进行家居装修等大额消费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收入稳定性,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按时还款。
消费贷款有多种还款方式,比如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等额本息等。无论哪种还款方式,都需要消费者按时还款,一旦逾期,逾期记录将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对个人信用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影响后续贷款、信用卡审批等金融活动。
记者陈小敏 通讯员刘欣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