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中国铁路全面步入电子客票时代,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的老铁路人孙昆育,一方面为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骄傲,另一方面也有些感伤,“我收藏火车票30多年,以后无票可藏了”。
走进孙昆育的收藏间,卡片式火车票、代用票、站台票、月票……各式火车票6万余张、重达60公斤,连起来超过1公里。这些火车票不仅是他个人记忆的载体,也成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发展历程的见证。
一张火车票就是一段回忆
一张小小的车票既承载了旅客的温情故事,又是一段记忆和凭证,这引起了孙昆育的兴趣。
1990年,孙昆育在客运段工作,每天接触大量旅客和车票。看到被旅客丢弃在垃圾堆里的火车票,孙昆育心痛不已:“一张火车票就是一段回忆。看着火车票,我能想起去过这么多地方、服务过这么多旅客,挺值得纪念的。”
孙昆育的父母也是因铁路结缘,孙昆育说:“铁路修到哪,我们一家便搬到哪。”这也让孙昆育对铁路、火车产生了特殊情感。
30多年的火车票收藏从此开启。开始时孙昆育见票就捡,时间长了,藏品多了,孙昆育收藏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列车每到一个车站,他都会向当地人打听火车票收藏的信息,有时为了找一张票,孙昆育要辗转好几个城市。
昆明各旧货市场也频繁出现他的身影,有时为了收到一张绝版票,甚至要跑很多次,花不少钱。
60多公斤火车票,涵盖了各年代、各类型……提起孙昆育,云南铁路人都称他为火车票“收藏大王”。在一个全国收藏火车票的微信群里,他的“江湖地位”颇高,被称为“收藏奇才”。
“你说铁路发展到什么阶段,有什么变化,用什么代表呢?我可以用车票来讲述。”提到这个话题,孙昆育能如数家珍地讲上一整天。他家里书房的架子上摆满了一摞摞、一沓沓火车票,见到记者,老孙也毫不“吝啬”,拿出他珍藏的火车票讲起背后的故事。
办一个火车票博物馆
中国计算机车票母版票、面额高达894000老挝基普的火车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手写票、云南高铁首趟列车票……30多年积累,孙昆育手上有不少难得一见的藏品。“这些火车票可记录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呢!”
“手写票、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票……火车票的变化就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和见证。收藏最早的一张车票是1950年的‘手写票’。”孙昆育一边展示车票一边说,收藏车票就是给历史做说明,给时代做记录。
拿起一张拇指大的“小卡片”,孙昆育介绍:“这是第一代硬纸板火车票,都是25×57毫米大小。”票面上印有一条红线的是快车,两条红线的是特快。仔细一看,还能发现这些火车票记录日期的方式不同,有的用打孔和喷墨,有的用压膜。
淡粉色的火车票是第二代软纸火车票,“1997年开始使用后,人们彻夜排队买票的情况逐渐减少”。淡蓝色火车票是第三代磁介质火车票,可以利用机器检票,让旅客进出站更便捷。
“2020年,电子客票出现,旅客只需将身份证在机器上轻轻一刷,并对准屏幕完成人证合一的核验后,闸机就会自动打开,几秒之内便能完成验票进站。”如今,数字化客运电子发票全面推广,旅客能够直接通过铁路12306开具电子发票,再也不用担心发票丢失或损毁了。“中国能全面推广无纸质票乘坐火车,作为铁路人,我也很自豪!”
看着手写票上潦草的字迹,站台票上各样的图画,硬板票上的细小针孔,磁介质票上的二维码……“中国铁路一直向前发展,纸质票终会被取代,但旅客和铁路之间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说到这里,老孙古铜色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他为这个时代而自豪。
“将来某一天,纸质火车票彻底消失了,如何向后人讲述它发展变化的历史呢?”现在每天下班后,孙昆育就钻进书房与票为伴,在网上检索和搜集与火车票相关的资料,问题的答案逐渐在他的脑海里变得清晰:退休后出本《火车票鉴赏与收藏指南》,办一个火车票博物馆,让更多人通过火车票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变迁。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
【相关】
纸质火车票即将“告别”
乘客购买趣味站名
火车票留念
天涯海角、东方红、卫星……这不是组词,也不是什么暗号,而是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火车站名。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铁路不断突破创新,跑出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不断扩大的高铁版图,既给普通民众带来了越来越便利的出行体验,也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崭新名片。
记者了解到,纸质火车票即将告别历史舞台。近日,不少乘客挑选有趣站名的车次,打印纸质火车票留作纪念。
比如:受青睐的数字站名有“一间堡、二道湾、三门峡、四方台、五棵树、六盘水、七里河、八达岭、九华山、十字门”等。
还有乘客喜欢打印带生肖属相的火车票,例如“牛家、虎门、龙岩、马鞍山、羊堡、鸡西”等。
另外,还有乘客喜欢打印一些寓意好的火车票,比如“平安驿站”,饱含人们对出行平安顺遂的殷切期盼;“长安站”让人联想到繁华盛世的大唐长安,充满了文化的厚重感与浪漫情怀。还有一些特色站名,也是乘客打印留念的对象,比如“宋站”,站名仅1个字,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单字成名的火车站。
近日,李女士花费几十元钱也打印了几张特色纸质火车票,有宋站到对青山站的硬座票,票价12.5元;卫星站到东方红站的硬座票,票价11.5元。李女士坦言,自己不会去乘坐,就是打印了留个纪念。
对于这类情况,铁路12306客服表示,买了票不去坐也不去退,会造成运力浪费,让真正想坐车的人买不到票,而买票不坐等于白花钱,不仅是一种金钱上的浪费,也是资源上的浪费。
据《钱江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