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我秀黄梅戏

    十月一日国庆节当天,“月湖公园市民园长大舞台”上,一场欢度国庆和中秋佳节的公益演出精彩上演,我和团队的于金燕老师也演唱了一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戏。在台下热烈的掌声中,我的思绪也瞬间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太湖畔,不禁回忆起一幕幕曾经亮相于岁月舞台上的那些过往。

    太湖边,祖母老宅附近有一个戏院,她老人家几乎隔三岔五地带着我去那里看戏。包括京剧、锡剧、沪剧在内的诸多剧种轮番上演,我也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经意间,将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与戏剧有关的基础知识,潜移默化于我孩提时的“备忘录”。

    1966年夏,我离别了太湖边的祖母,“换场”到“戏曲大码头”武汉。1970年,我在墨水湖中学念初中,班级排练京剧《红灯记》,我荣幸地扮演男一号即李玉和的角色,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与此同时,经过班主任陈老师同意,每天下午的第一堂课,都由我来教同学们学唱京剧选段。当年,我和学校的宣传队经常走出校园,去郊区田野、到工厂车间义演。

    有一次,在月湖好几百人的露天剧场,我还清唱过《红灯记》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京剧诞生两百周年的时候,我应邀参加票友即京剧爱好者们的戏剧演唱会,并写了题为“我这个臭戏篓子”的短文,有幸被1991年4月29日的武汉晚报刊登。我的干劲越来越足,戏剧的形式也从现代京剧向传统戏剧延伸,像《空城计》《淮河营》《赵氏孤儿》《四郎探母》等。

    另外,我还喜欢上了豫剧、沪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剧种。遗憾我没有得到行家的指点,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运用气息支撑和发声位置,尤其不知道利用胸腔共鸣和鼻腔头腔共鸣的演唱技巧,最终只能“自学”没有“成才”。

    2014年9月,我被聘为月湖公园市民园长,“客串”的机会多了起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还特别邀请我为当年武汉园博园开园录制了黄梅戏《天仙配》。回放我这个“文艺青年”一幕幕的过往,演绎的不仅是舞台上的“戏文”,尤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更是我活到老学到老不可或缺的重要“剧情”。

    朱旺国(68岁) 

    汉阳区琴断口街道七里一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