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他们携手走过五十九载风雨路

“爱”字从不挂嘴边,在一日三餐搀扶行走里

    胡耀先(右)和徐真喜。

    在新洲区邾城街道龙城社区龙城华庭小区一套整洁的单元房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84岁的胡耀先和78岁的徐真喜,这对携手走过59年婚姻的伴侣,正静静地享受着他们的晚年时光。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人花白的鬓角上,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五十九个春秋,超过两万个日夜,他们从青丝走到白发,从困窘走到安详,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刻内涵。

    一诺相守共白头

    1966年,25岁的胡耀先是一个身强力壮、在生产队里埋头苦干的青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19岁的邻村姑娘徐真喜。

    两个淳朴的年轻人在简单地见面后,便认定了彼此是那个要共度一生的人。他们的婚礼,简朴得近乎潦草,或许只是一床新被褥,一桌简单的饭菜,便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然而,就是这份简单的承诺,却成了维系他们一生风雨同舟的最坚韧的纽带。

    婚后生活迅速被现实的柴米油盐填满。次年,他们迎来了大女儿的降生,为这个清贫的小家带来欢笑与希望。随后,两个儿子相继到来,更让这个家庭充满了生机。然而,喜悦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生活压力。

    “那时候,生活条件差,物资少,经常吵一下架。”胡耀先老人回忆起往昔,语气平和,仿佛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记忆中最激烈的争吵是哪一次?胡耀先摆了摆手,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记不得了。”是啊,那些摩擦如同落在湍急河流里的石子,早已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不见踪影。真正留在他心底的,不是具体的矛盾,而是一份豁达与包容。

    病榻前的守护

    妻子徐真喜在30岁那年,因长年累月辛勤劳作,不幸患上了胃病。此后的近五十年里,胃病的折磨如影随形。进入晚年,严重的风湿病痛又找上门来,令她痛苦不堪。

    而胡耀先也并非铁打的身躯。高血压、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这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也同样困扰着他。然而,在这个被药香萦绕的家庭里,听到的不是抱怨,而是担当。

    多年来,胡耀先无疑是妻子最坚实的依靠。当徐真喜被胃痛折磨得食不下咽时,是他端上温热软烂的粥饭;当她因风湿关节疼痛而无法行走时,是他的手臂成为最可靠的拐杖。他或许从不把“爱”字挂在嘴边,但他的关怀,早已融入一日三餐、搀扶行走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份在病榻前的守护,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来得更加真切和沉重。

    最让胡耀先夫妇欣慰和骄傲的是三个儿女。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深知父母的不易,个个都非常孝顺、成才。“现在我们住的这个房子,就是孩子们为我们买的。”提到儿女,胡耀先的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骄傲与满足。

    女儿和大儿子定居在新洲,成了他们“一碗汤距离”的依靠,时常上门看望,嘘寒问暖,填补了日常的寂寞。小儿子虽然远在江苏工作,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缩短了地理的距离,频繁的电话问候,让牵挂始终在线,亲情从未断联。

    奉献社区,乐享生活

    尽管年事已高,身上病痛不少,但胡耀先并未将自己封闭在方寸之间,等待时光流逝。

    在龙城华庭小区,人们经常能看到胡耀先老人忙碌的身影。他时不时会出门整理社区环境,俯身捡起散落的垃圾,“把环境整好了,住得也舒服”。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背后蕴含的是一位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尊严。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居住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五十九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人生而言,却是一段极其厚重的旅程。胡耀先和徐真喜老人的金婚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地相守;没有甜言蜜语的浪漫,有的却是深入骨髓的体贴。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对于承诺的珍视,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历经风雨后对生活依然保有的那份从容与热爱。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是传统美德的延续。

    通讯员胡桂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