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言里,“下河”就是倒马桶。很久以前,清早走进大街小巷,那“下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挑着粪桶的身影擦肩而过。除了这种清晨吆喝请各家各户将马桶倒进大桶之外,更多的则是由各家的女孩子拎着马桶把它倒进临近的公共厕所,这可是那时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在我看来,与吃、喝、睡的困窘相比,“拉”“撒”似乎是更大的难题。
小时候家门口的公厕少得可怜,离家最近的那个公厕也有约一站路的距离,解决“方便”问题实在是不方便。没办法,家家户户只能在家里解决:选个僻静处,拉上一块布帘子,既要美观,又要隐蔽。方便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可那马桶总不能在屋里放一天一宿吧。于是,每到夜深人静,这“下河”的任务便落在我这个小女儿稚嫩的肩上。由于营养不良,人长得又瘦又小,提马桶就更觉得吃力了。尽管很不情愿,也不得不提着那沉重的马桶走上大约一站路的距离,倒进公厕,而后还要提回来把它冲刷干净。
长此以往,既厌倦、又无奈、好生烦恼。有几次,恰好患了脚气,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实在挪不动了,夜深人静偷偷地倒进路边的下水道里,至今想起来还有些难为情。怪不得每到夏天,坐在马路边乘凉,总会时不时地闻到一阵恶臭,看来,像我这样偷懒的女孩子怕也不在少数,当时最害怕的就是“下河”时碰到熟人,那可真是丑死人了。
现如今,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了属于自己一家人的卫生间。走在大街上,不仅卫生间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分布也更加合理,同时还在路边醒目的地方做上了标记。不仅如此,厕所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每年的11月19日还被定为“世界厕所日”呢。
余最玲(79岁)
武昌区水果湖街道武铁社区
 
        
 上一版
 上一版



 朗读
朗读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全文复制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