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

小事汇聚起来就是居民的幸福大事

    青少年绘画课。

    给社区高龄老人过生日。

    青少年树叶贴画活动。

    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二街社区是一个商住型社区,这里曾面临着公共空间少、邻里关系疏离的社区难题。然而,如今走进中交江锦湾小区,扑面而来的是共享花园的生机、议事长廊里的笑语、楼栋“微课堂”的书声。

    改变,从最小单元开始发生。

    每周二的楼栋“微党课”,小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张庆红总会提前准备好课件。她不讲大道理,而是用家常话讲述党的历史、分享身边榜样。

    更受欢迎的是每周至少两次的“微活动”。折纸DIY课上,孩子们的小手笨拙却认真;戏曲表演时,老戏迷们跟着哼唱;楼栋趣味游戏让大人小孩笑作一团……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像一根根丝线,织就了邻里情感的网。

    六栋一层的“暖楼小站”是个特别的地方。这里原本是闲置空间,现在成了居民的共享客厅。午后总有人在这里看书读报,网格员每天在这里坐班,随时解答政策咨询。“就像自己家的客厅一样舒服。”居民李支武说。

    社区的温情,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照上。

    “七彩·虹锦”志愿服务队用七种颜色代表七类服务,像彩虹般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让人感动的是网约车司机党员石妹娜的故事。

    得知小区不少老人不会用打车软件,石妹娜主动建起“金牌服务微信群”。老人们只需一个电话或微信,她就会协调司机们提供接送服务。“张伯伯每次去医院复查,都会在群里说一声,司机们争着去接。”这份默契,成了小区里最美的约定。

    年轻党员杨炳麟被邻里温情感染,主动担任起业委会主任。在他的推动下,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联动”,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外墙脱落问题。“看到邻居们信任的眼神,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社区角落的“清风议事亭”,是另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居民们在这里自主议事,制定了协商议事规则。谁家遇到难事,邻居们一起出主意;公共区域杂物堆放,大家商量着解决;排雨管道堵塞,集体想办法疏通……小小的亭子,成了社区民主的实践课堂。

    更让人惊喜的是社区自发形成的“共享矩阵”——共享发屋、共享书屋、共享工具箱。居民们拿出自己的特长和资源,互相帮助。“张玲会理发,每个月义务为老人服务;段银枝家藏书多,主动拿出两百本建起共享书屋。”二街社区党委书记蔡晶晶介绍道。

    “一桩桩小事汇聚起来,就是居民的幸福大事。”蔡晶晶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用心用情,让每个生活在二街的人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 社区居民说

    在职青年党员水晶:以前觉得社区工作是居委会的事,我们上班族忙,也插不上手。直到蔡书记、张书记一次次上门沟通,大家反复商量、一起努力,最终问题解决了。那种被需要、能出上力的感觉特别好。现在我觉得,社区就像一个大一点的“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共同维护。能为自己住的这个“家”尽一份力,看着它越变越好,这种成就感,和工作上的成功是不一样的。

    退休居民何燕莉:白天在“暖楼小站”看看书、跟老姐妹聊聊天,周二还能听小张书记讲党课,周末孩子们回来,楼下就有活动。社区把我们这些老人的冷暖都放在心上,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心是满的,也是暖的。

    记者程艳 通讯员许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