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当农事变成城市户外休闲事

有些人怎么一到秋季就“捡上头”

    广东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内捡拾的秋叶。

    小区内掉落的树叶、花朵、果实。

    网友捡拾的野生板栗。

    全国大部分地区加入秋天的“群聊”,一波“秋意体验卡”已经上线。

    近段时间以来,社交平台大批年轻人,走进山林、野外、公园,捡起败落的树叶、果实,与秋季不期而遇。“捡秋”日益火热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捡秋”过度是否会影响野生动物储备果实过冬?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捡秋”?若游客以“捡秋”名义擅自进入私人林地捡拾作物,又将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热潮】

    “捡秋”不当引发问题不少

    近段时间,“捡秋”在社交网络上掀起热潮。所谓“捡秋”,原指捡拾秋收之后的遗留,以避免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化发展,如今的“捡秋”已转变为城市户外休闲,参与者在公园、山林等自然环境中捡拾掉落的树叶、花朵、果实等。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数百名游客在内蒙古农田里捡拾秋收遗落小土豆的视频在网上爆火。这些土豆能不能捡?面对网友的质疑,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游客捡拾的为农户秋收后自愿放弃的小土豆,这些土豆太小未达收购标准,往年大多是翻入地里当肥料或喂牲口,对农户无实际经济价值。这样的“捡秋”“打野”行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独特体验,提升了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还实现了资源再利用,避免了浪费。

    但不是所有“捡秋”都能实现双赢。

    近日,辽宁本溪老边沟景区就明确禁止游客捡拾枫叶,引发网友热议。

    在社交平台上,近期也有不少网友反映,有游客打着“捡秋”的幌子,随意采摘自家种在山上的板栗、核桃、枣子。更有甚者,为了“打野”将树枝折断,让农户“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博主在没有搞清楚林地是否有归属的情况下,发布“捡秋”攻略,导致跟风者浩浩荡荡进入有主林地、果园,名为“捡秋”最终却变成了“偷窃”行为。

    【提醒】

    “捡秋”注意甄别有毒野果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评价所专家提醒,美丽的自然背后隐藏着各种风险,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野果导致的中毒事件在江苏过去时常发生,轻者送医急救,重则危及生命。

    民间流传的“颜色鲜艳才有毒”“虫蚁吃过的无毒”等辨识方法均无科学依据。

    专家提醒,有些果实有刺,谨防划伤,注意安全;有些植物有毒,南天竹、夹竹桃等;户外活动注意蚊虫叮咬;捡回带虫卵的果实或者树叶,可能出现虫卵孵化出幼虫、引发轻微皮肤不适或吸引少量小飞虫等情况。

    山林中的野果同样危机四伏,风险不容忽视。如商陆果实紫黑诱人却全株有毒;马桑果酷似桑葚食用可引发抽搐昏迷;即使银杏果(白果)也会因生食或一次性过量食用导致食物中毒。

    专家提醒,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菌菇和野果。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诱人,都不要冒险尝试。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不要相信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上次没事不代表这次没事,“别人吃没事”不等于自己安全,个体差异甚至雨水丰枯都会影响毒素含量;不依赖“各种App识图”,手机AI识别野生物种准确率不足60%,且毒素信息往往缺失。

    与此同时,千万不要相信“煮熟就能解毒”的谣言。

    【释疑】

    过度捡拾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当我们怀揣着亲近自然的热忱投身其中时,究竟该如何界定“欣赏自然之美”与“掠夺自然之资”的界限呢?

    近两年,广东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了不少广州市民“捡秋”的好去处。华南国家植物园工程师李文艳向记者介绍,现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睡莲、木芙蓉、红纸扇、三角梅、美丽异木棉等花开绚烂,柿子、铁冬青、枕果榕等果实慢慢成熟了,变得鲜艳夺目,吸引鸟儿来觅食,可以驻足观赏。

    对于“捡秋”,李文艳认为,孩子们可以在“捡秋”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植物,了解自然的奥秘;成年人则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放松身心。“‘捡秋’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方式。”而人类走入大自然的最佳原则其实应该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更加推荐的是用镜头记录秋色,认真观察,做自然观察笔记,用心感受。

    她提到,种子和果实,可能是小动物过冬时重要的食物来源。许多的鸟类,比如乌灰鸫等鸫类,喜欢在枯枝落叶堆里觅食等。“无论是树叶、果实、种子,最好还是把捡到的东西观察欣赏完之后,放归自然,让它们继续参与自然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少量捡回家做标本是没有问题,过度捡拾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说法】

    掉落的作物仍归农户所有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何生廷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捡秋”的本意是让大众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是一种浪漫的休闲方式。在这一过程,在公园、城市绿地等公共区域捡拾落叶,不主动采摘他人作物,通常不涉及违法,也是“捡秋”应有的模样,不可因“占小便宜”心态闯入私人林地、他人果园擅自采摘。

    若游客以“捡秋”名义擅自进入私人林地捡拾作物,将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呢?

    何生廷介绍,私人林地及地上种植作物的权益受民法典明确保护。农户通过承包获得的林地经营权及作物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即便作物已掉落在私人林地内,所有权仍归农户所有,不属于无主物。在这种情况下,未经许可进入林地捡拾甚至采摘果物,直接侵犯农户财产权,农户可要求其停止侵害、返还作物,赔偿损失。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可能面临行政拘留或者罚款。此外,若某些人员以“捡秋”名义,趁农户不在私自闯入私人林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去大量采摘作物,数额较大达到刑事犯罪标准,可能涉嫌构成盗窃罪,将会面临刑事追责。

    综合《农民日报》《新快报》《扬子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