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廊议事”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武汉晚报 2025年03月26日

    30米休闲长廊是社区集理论宣讲、居民议事、惠民服务、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功能阵地。

    休闲长廊旁的小型儿童娱乐场。

    干净整洁的社区通道。

    书记接访日,倾听各方声音。

    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余锋

    【案例背景】

    老旧小区的治理困境

    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地处武汉老工业基地,由绿景苑、绿景花园、美地家园3个小区组成,辖143个门栋、5686名居民。作为武钢、一冶等大型国企的离退休党员集聚地,社区治理既拥有党建资源丰富的优势,也面临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空间不足、居民自治参与度低等现实难题。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隐患、老旧设施改造分歧、特殊群体关爱缺失等问题,长期遏制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

    面对基层治理的“堵点”“痛点”“难点”,绿景苑社区党委创新打造“长廊议事”平台,将30米休闲长廊升级为集理论宣讲、居民议事、惠民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阵地,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成功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蹚出了一条老旧小区善治新路。

    【治理办法】

    “四维联动”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搭建“三位一体”议事平台,让群众诉求有回应

    社区以长廊为载体,建立“主题+问题”双轮驱动议事机制,每月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民生服务项目等主题开展议事活动。通过“问需于民、听计于民、议定方案、决策实施”四步工作法,累计召开议事会40余场,解决停车位划分、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难题31项。例如,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飞线充电隐患,社区联合物业、业委会及共建单位,在架空层改建智能充电棚,增设60个充电位,实现“充电自由”与消防安全双保障。

    拓展“跨域联动”资源网络,打破治理边界壁垒

    创新建立“1+1+N”区域化党建联盟(1个小区组织牵头、1个物业企业配比,N个临时单位助力),通过季度联席会、轮值主席制等方式,统筹调配跨区域资源。例如,联合周边社区开展“便民服务集市”152场,服务居民1.1万人次;针对垃圾桶安置、服务队伍轮值等争议问题,通过“书记办公热线”“书记信箱”协商解决,推动治理效能向“插花地带”延伸。

    培育“多元共治”骨干队伍,激发自治内生动力

    组建由党员骨干、“五老”标兵、志愿先锋等构成的“长廊议事团”,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参观考察等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建立“议事长”负责制,推选有威望、善协调的党员担任“议事长”,带领居民认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10余类治理岗位。例如,业委会主任胡胜利牵头组建“绿化养护队”,带动居民众筹资金、自主管理小区绿化,实现“三无小区”向“花园社区”的蝶变。

    创新“全龄覆盖”服务矩阵,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依托“长廊议事”孵化特色服务品牌:

    “周三有约”便民集市:整合35家共建单位资源,提供义诊、维修、理发等15类服务,累计服务5120人次。

    “邻里认亲”互助计划:67名党员与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开展“一对一”陪护、代购代办等服务。

    “青青护苗”托管班:开设寒暑假托管服务,通过红色教育、非遗体验等课程,惠及220个双职工家庭。

    社区老年大学:盘活闲置阵地引入优质师资,开设声乐、舞蹈、太极拳等课程,学员达216人,获评省级老年教育示范基地。

    【成效与启示】

    小长廊撬动大治理

    成效:从“民生痛点”到“治理亮点”的华丽转身

    环境焕新: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议事协商新增停车位5个、晾晒杆35个,小区外立面翻新、雨阳棚更换实现全覆盖。

    矛盾化解:搭建“平安福”巡逻队,全年调解纠纷37起,社区获评“武汉市无毒示范社区”。

    民心凝聚: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累计认领治理岗位100余个,捐款捐物价值超10万元。

    品牌凸显:家风馆、长廊议事机制入选市级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用“奉献福”换“平安福”》短视频获全市双月赛十佳。

    启示:基层治理的“四度”法则

    党建引领有高度: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推动资源下沉、力量聚合,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长效机制。

    群众参与有温度:以“长廊议事”为纽带,搭建群众说事、议事、办事平台,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机制创新有深度:建立“周议事、月梳理、季跟踪、年总结”闭环机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服务供给有精度:精准对接“一老一小”需求,通过定制化服务实现民生保障从“普惠”到“品质”的跨越。

    文/程艳 通讯员张湘英 吴婷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