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流美

——探寻池州杏花村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17日

    燕归柳荡正清明,出城踏青去寻春。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乙巳清明节假期头一天,我和老伴自驾出游赏花,前往距武汉不到400公里的皖南诗城。

    池州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江南诗城。在中华文明锦绣长河里,池州始终挥洒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灵感来源地,是李白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吟咏之地,是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年诗境。

    说实话,春天的花实在是太多了,容易叫人看花眼。桃花梨花樱花海棠花等等见得多,倒是杏花见得少。记得小时候知道杏花还是源自那句著名的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游江淮最亮丽的风景就是各种花。一场春雨后,花儿次第开放,各自嫣然。与杏花的相约,自然不可错过池州杏花村,寻个清明假期出游,赏花寻古,踏春而来。

    位于池州西郊的诗意杏花村,因唐代杜牧于此地担任刺史,写下的《清明》诗名扬天下,杏花村获誉为“天下第一诗村”,得益于清代学者郎遂所编《杏花村志》。作为唯一村志,入选《四库全书》。

    如今这个占地35平方公里的文化景区,以历史悠久的杏花村旧址为核心,完美融合了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酒文化于一体。值此春光明媚,正宜漫步其间。

    站定在门口,泥黄的墙面上,“杏花村”三个大字苍劲工整,满目的绿草绿树,斜插一两枝杏花入镜,自是春意的一角写实。

    梦中桃花源,足下杏花村。驻足杏花村,你真的可以留下来:漫步北村口,石板、杏树、红墙、照壁,无不记录着杏花村的沧桑岁月;穿越古驿道,问酒驿,带你梦回唐朝的那个春天;踏白浦荷风,拂着荷的风香、蒲的纯白;入明清村落,感受粉墙黛瓦,徽风皖韵;步唐茶村落,氤氲的湖面上,酝酿着茶的芬芳;走进牧之楼,杜牧把酒临窗、邀您作诗;十里桥上,拂枝头春风,揽十里烟村一色红;驻足桃园樱园,粉如霞、红似火,体味三生三世的十里樱桃;来梅州晓雪、西湘烟雨,可以缠绵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步入酌湖草堂,将为你重现杏花村的民俗记忆;走进百杏园,杏花羞放,粉红而婉约。

    继续移步,浮桥、大堤、长桥、垂柳、茅草屋……春水初皱,春花盎然,姹紫嫣红才是春天最美的样子吧!白蒲荷风、十里路、梅州晓雪,每一处景点的名字都带着诗情画意。

    不少游春的女子都穿上了汉服,蓦然回首,仿佛千年前的古人遥遥对话。

    在杜牧与牧童的塑像前,青衫小帽的诗人此刻脱去了池州刺史的身份,只是一个寂寞的旅人,在春雨里有些无措,还带着些许期盼,想在无边的春色里与友人醉一场。

    眼前这样的一座江南千年村落,藏着比杏花酿更醉人的故事。池州在唐代是文人墨客的驿站,更是杜牧的精神原乡。当时间回到公元844年,刚经历贬谪的诗人赴任池州刺史,秋浦河水的粼粼波光里,倒映着他从长安带来的半生风霜。当年杜牧在这样的一方水土里,修堤坝、兴学堂,把仕途的失意酿成造福百姓的甜。我想清明的那样一场著名的雨,打湿的不仅是行人的衣衫,更浸润出了中国诗歌史上最隽永的杏花意象了。

    当我们这会儿沿着牧童遥指的方向走去,你会发现杏花村从来不是某个地理坐标,而是所有人在烟雨迷茫时,心底那样一座开满希望的村落。

    杜牧在诗中提及“杏花村”,却未留下更多线索,使得这个村庄成了一个谜。山西与安徽两地的杏花村之争众说纷纭,甚至曾对簿公堂。此外,湖北麻城、江苏宜兴、江西玉山等地也各自提出了证据,试图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杏花村”。

    我们或许应该从《清明》诗本身来理解“杏花村”的含义。事实上,“杏花村”这一名称在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曾出现,但所指的地点各不相同,且多描绘的是偏僻的山村景象。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可能并非实指,而是诗人为了营造与清明凄凉气氛相对立的意境而虚构的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庄形象。

    杜牧或许未曾预料到,他笔下的“杏花村”会在千年之后,以如此多样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村庄,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文学虚构,都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成了一个永恒的象征。

    张颂华(67岁)

    洪山区梨园街道东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