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格员在平台层听取居民文化需求意见。
社区供图

网格员与网格书记到高龄老人家中听取社区环境治理的意见反馈。
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园林社区党委副书记 谭燕
【案例背景】
园林社区由124、127、128三个小区组建而成,小区居住的大多为武钢退休及在职职工,居民户数为3412户,社区内老年人占比高达45%。园林社区党委聚焦高龄老人多、管理范围大、突发问题急的治理难题,以“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居民得实惠”为目标,创新打造“3个1”党建品牌。其中,“1平方米会客厅”以贴近居民、共建共享的治理场景,让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成为汇聚群众智慧、破解社区难题的活力引擎。
【治理办法】
打破边界,“1平方米”空间连通治理末梢
园林社区党委深化“党小组建在楼栋上”治理根基,突破传统议事场所局限,以“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为核心,把社区里的凉亭、架空层、平台层等居民日常“唠嗑聚集地”升级为“1平方米会客厅”。这些散落在网格里的空间,不设刻板桌椅、不限交流形式,居民买菜路过、遛弯休憩时,随时能坐下来“拉家常、聊难题、议对策”,让议事从“端着说”变成“坐着唠”,真正把治理场所建在居民身边。
多元联动,“会客”机制激活共治力量
“1平方米会客厅”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治理资源整合的平台。社区构建网格支部书记、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现场办公机制,居民反映的下水道堵塞、路灯损坏等问题,能第一时间在会客厅“碰头协商”,避免“踢皮球”。同时,每月11日固定为“网格员会客日”,聚焦小区环境、党员教育、文化需求等议题,敞开大门听建议、记诉求,让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决策参与者”。自机制运行以来,已收集居民建议200余条,推动解决190件,小事当场办、难事协同办,让“微需求”不再“等靠要”。
【成效与启示】
闭环管理,“一事三单”做实治理成效
为让“唠嗑”不流于形式,社区创新“一事三单”工作法,即一件事情建立一个“日记单”,随后通过党员群众讨论,进行研判分析确立“议事单”,最后按照议事单所提意见建议进行解决,并形成“成果单”反馈给居民,形成闭环。
近年来,园林社区128小区电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原有车棚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停车难”“充电难”成为困扰居民的烦心事。为长效解决该问题,社区党委结合小区居民生活休闲习惯,在小区广场、文化长廊、楼前凉亭、驿站等方便居民活动的场所,建设了11处“1平方米会客厅”。在修建车棚前期,小区的网格书记、网格员、党员骨干以“1平方米会客厅”为依托,以“散座式”“家庭化”“客厅式”服务模式,每周轮流在“1平方米会客厅”当起厅长,听取并记录下居民们近30条建议,并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和业委会召开“三方联动”会议。
综合考虑可行性与便利性,仔细梳理小区可用空间,逐一进行实地勘察,共同研究拟定了增设电动车车棚方案。这种“提—议—办—馈”闭环,让居民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效,更愿主动参与治理,让“1平方米会客厅”真正成为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基层治理前线阵地”。
从打破空间壁垒,到激活多元力量,再到闭环解决问题,园林社区“1平方米会客厅”以“贴得近、聊得开、办得实”的治理逻辑,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基层治理理念融入居民日常,不仅走出一条“小事共议、难事共解、成果共享”的社区善治新路径,更以服务群众为支点,稳稳筑牢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